内蒙古荒漠生物土壤结皮及下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
【摘要】:荒漠化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对我国的危害和影响也极其严重。而内蒙古又多荒漠,常被指为“沙尘暴”的祸源,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地区。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能够遏制土壤荒漠化,在荒漠生态系统稳定、修复和重建中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是BSCs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其发育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内蒙古荒漠BSCs及其相邻下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尚不清楚,进行相关研究可为明确微生物在BSCs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佐证,并为相关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本研究对比分析库布齐和毛乌素荒漠在不同季节、不同类型BSCs及其紧邻下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并结合理化性质测定进行微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土壤理化性质:BSCs的pH值、含水量小于其相应下层土壤的,而有机质、速效氮、叶绿素含量却相反;同一地点同一类型样品的相比较,pH为5月份高于9月份;BSCs速效氮含量为5月份低于9月份,而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相反;下层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为5月份低于9月份,有机质含量则相反。(2)微生物多样性时空差异明显:9月份的高于5月份的;BSCs中细菌的多样性一般高于下层土壤的,而多数BSCs真菌多样性低于下层土壤:毛乌素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库布齐的。(3)群落结构:5月份12个样品细菌OTU有585-1130个,优势群落有Proteobacteria (9.46%-39.99%)、Firmicutes (0.000035%-63.48%)、Acidobacteria (0.13%-40.89%)、ctinobacteria (4.71%-30.89%)、Bacteroidetes (1.92%-27.68%)、 Chloroflexi (0.19%-7.05%)、Cyanobacteria (0.034%-45.54%)、Gemmatimonadetes (0.013%-11.53%)。BSCs中以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及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群,而下层土壤以Proteobacteria、 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群;9月份11个样品,细菌OTU有4348-7439个,优势群落有Proteobacteria (26.91%-48.86%)、Bacteroidetes (2.52%-13.39%)、 Actinobacteria (7.33%-44.61%)、 Fusobacteria (0.00%-5.61%)、Acidobacteria (7.62%-23.50%)、Gemmatimonadetes (1.15%-6.77%)、Firmicutes (0.23%-9.35%)。BSCs中以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及Cyanobacteria而下层土壤以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群。9月份真菌OTU有90-417个,主要划分为5个门,分别有Zygomycota(接合菌门)(0.00%-9.770%)、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0.00%-30.69%)、Glomeromycota(球囊菌门)(0.00%-0.12%)、Chytridiomycota(壶菌门)(0.00%-1.6%)、Ascomycota(子囊菌门)(7.28%-50.50%)及大部分未分类类群。(4)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叶绿素和pH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较大,速效氮和速效磷对微生物群落分布影响较小。
|
|
|
|
1 |
卜崇峰;蔡强国;张兴昌;马力;;土壤结皮的发育特征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
2 |
陈小红;段争虎;;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9期 |
3 |
程军回;张元明;;影响生物土壤结皮分布的环境因子[J];生态学杂志;2010年01期 |
4 |
格林D
,布诺斯曼
,约米斯J
,奥斯特格林C
,斯得哈特
,刘秉正;土壤结皮强度测定技术[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4年01期 |
5 |
贺郝钰;侯春梅;迟秀丽;黄爱华;;国际生物土壤结皮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4年04期 |
6 |
吴玉环,高谦,程国栋;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J];生态学杂志;2002年04期 |
7 |
李守中,肖洪浪,宋耀选,李金贵,刘立超;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的拦截作用[J];中国沙漠;2002年06期 |
8 |
梁少民;吴楠;王红玲;聂华丽;张元明;;干扰对生物土壤结皮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5年06期 |
9 |
胡霞,刘连友,蔡强国,李顺江,蔡崇法;土壤结皮的研究进展及其评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
10 |
李新荣;张元明;赵允格;;生物土壤结皮研究:进展、前沿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
11 |
卜崇峰;石长春;蔡强国;;土壤结皮几种分析测算指标的应用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2期 |
12 |
卜楠;朱清科;王蕊;郑慧;安彦川;;陕北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抗冲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3 |
张元明;王雪芹;;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形成与演替特征概述[J];生态学报;2010年16期 |
14 |
吴永胜;哈斯;李双权;刘怀泉;贾振杰;;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
15 |
王新平;李新荣;潘颜霞;王正宁;全桂静;G.Mele;A.Tedeschi;;我国温带荒漠生物土壤结皮孔隙结构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2011年01期 |
16 |
贺韵雅;于海峰;逄圣慧;;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修复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1年01期 |
17 |
张元明;聂华丽;;生物土壤结皮对准噶尔盆地5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与元素吸收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4期 |
18 |
包艳丽;刘左军;;生物土壤结皮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
19 |
贾子毅;吴波;卢琦;;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光合固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
20 |
刘梅;赵秀侠;詹婧;高毅;阳贵德;孙庆业;;铜陵铜尾矿废弃地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1年2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