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入系群体玉米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摘要】:玉米是一种重要的作物,既可作为粮食作物,也可作为能源作物,为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协调好玉米株高、穗位高及穗部各性状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而这些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为了解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控制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从分子水平进行研究。本研究以优良玉米自交系PHB1M的株高、穗位高为主要改良目标,以四-287为供体系构建了导入系材料,对骨干玉米自交系的改良,创制新种质及为玉米育种提供新的资源材料;构建了遗传图谱,在四个环境条件下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等7个农艺性状的表型进行鉴定,并进行QTL定位,旨在为玉米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有价值的分子标记以及为候选基因的开发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筛选出70对SSR引物和64对SRAP引物组合,利用这些引物对208个玉米导入系群体和亲本进行PCR扩增,共得到79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SSR分子标记197个,SRAP分子标记576个,利用JoinMap4.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并得到了一张含10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全长1917.2cM,包含644个分子标记,其中SSR标记133个,SRAP标记511个,平均间距2.98cM。2利用SPSS18.0软件对208个玉米导入系群体单株在4个环境下检测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长、穗粗、穗行数及百粒重进行正态分布分析,4个环境下7个农艺性状都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可进行QTL定位,使用MapQTL 4.0软件,MQM作图法,设定LOD大于3为临界值,对4个环境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检测到193个QTLs,分布在除第10连锁群之外的9个连锁群上,其中,控制株高QTL46个、穗位高34个、叶片数32个、穗长17个、穗粗25个、穗行数23个和百粒重QTL16个,为玉米株型及穗部性状的QTL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3在检测到193个QTLs中有20个在2个环境中可以稳定表达,5个控制株高QTLs、1个控制穂位高QTLs、2个控制叶片数QTLs、3个控制穂长QTLs、5个控制穗粗QTLs、4个控制穗行数QTLs,改良的目标形状株高和穗位高检测到稳定表达的6个QTLs,分别为qPH1-6-5和qPH2-6-6、qPH1-6-6和qPH2-6-7、qPH2-4-5和qPH4-4-3、qPH3-7-6和qPH4-7-11、qPH1-7-11和qPH3-7-8、qEP1-4-2和qEP2-4-1,通过不同环境条件下稳定遗传的QTL位点的检测为分子改良和精细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4在6个连锁群上,有明显的QTL成簇分布现象,共涉及到42个标记区间,第3连锁群5个,第4连锁群7个,第5连锁群2个,第6连锁群3个,第7连锁群20个,第8连锁群5个,为下一步候选基因的筛选提供了基础。
|
|
|
|
1 |
余四斌,穆俊祥,赵胜杰,周红菊,谭友斌,徐才国,罗利军,张启发;以珍汕97B和9311为背景的导入系构建及其筛选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5期 |
2 |
孙靖;许全明;汪宝平;王秀清;安瑞平;;T和NK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型-Beige裸鼠(C57BL/6PB1-bg/nu)的育成及其基本特性[J];医学研究通讯;1989年05期 |
3 |
杜兴彬;徐小艳;童汉华;冯芳君;吴金红;罗利军;梅捍卫;;水稻多亲本导入系聚合派生群体对干旱和低氮选择响应的初步定位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6期 |
4 |
汤翠凤;徐福荣;余腾琼;阿新祥;董超;张恩来;杨雅云;张斐斐;戴陆园;;滇粳优1号背景导入系耐低氮的初步评价[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6期 |
5 |
廖长见;王颖姮;潘光堂;;作物染色体导入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7年S1期 |
6 |
齐欢欢;段利超;胡伟;黄娟;冯阳;黄亚群;祝丽英;张祖新;岳兵;;利用导入系群体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定位分析[J];玉米科学;2013年04期 |
7 |
肖叶青;吴小燕;胡兰香;邬文昌;罗世友;邓伟;陈大洲;;赣香B近等基因导入系构建与目标性状筛选[J];分子植物育种;2010年06期 |
8 |
辜琼瑶;卢义宣;谭春艳;李华慧;李自超;刘晓利;奎丽梅;郭咏梅;张竹仙;;以水稻“云恢290”为背景的导入系的构建及筛选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
9 |
赵永锋;陈景堂;祝丽英;贾晓艳;黄亚群;刘志增;;玉米染色体单片段导入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现状[J];玉米科学;2006年03期 |
10 |
陈稳良;景蕊莲;刘惠民;昌小平;;晋麦47背景回交导入系的遗传选择与性状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年02期 |
11 |
李宏;卢德城;黄道强;赖穗春;周德贵;王志东;周少川;;华南籼稻丰矮占1号回交导入系群体性状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
12 |
李晓方,周少川,卢德城,刘彦卓,陈建伟,李宏,黄道强,方正武,李定国;优质高产抗病性状近等基因导入系的构建[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5期 |
13 |
冯常辉;张胜昔;王志伟;王夏青;李夕梅;;棉花染色体单片段导入系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
14 |
胡兰香,肖叶青,邬文昌,罗世友,盛国清,刘兰英,邓伟,吴小燕,陈大洲;恢复系752近等基因导入系构建与初步利用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5期 |
15 |
任光俊,陆贤军,高方远,康海岐,卢代华,刘光春,任明鑫;近等基因导入系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筛选初报[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5期 |
16 |
梁云涛;王英;陈传华;颜群;徐建龙;黎志康;;回交导入系稻瘟病抗性鉴定评价与分子检测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8年06期 |
17 |
张鸿;朱从桦;李星月;李奇勇;杨文钰;任光俊;;水分胁迫对优质籼稻川香29B近等基因导入系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7年06期 |
18 |
蒋铭泽;张林;刘显君;邸宏;曾兴;王振华;;444玉米回交导入系主要性状及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J];玉米科学;2012年06期 |
19 |
邢向茹;陈晨;刘瑞响;赵璞;李成璞;张祖新;;低氮胁迫对玉米染色体片段导入系产量和苗期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
20 |
高晓清;谢学文;许美容;王磊;石英尧;高用明;朱苓华;周永力;黎志康;;水稻抗纹枯病导入系的构建及抗病位点的初步定位[J];作物学报;2011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