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适应性行为研究
【摘要】:气候变化对牧区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牧民在普遍缺乏物理环境控制手段的条件下,积极利现有方式,适应气候变化对本地区小气候的影响和对畜牧业生产资料的损害。牧民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知和适应性行为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分析牧民认知和适应性行为选择差异的原因,帮助牧民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促进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研究区多年气候数据,在入户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边形法则计算牧民各项认知的综合指数,运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GIS,分析研究区1995~2015年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牧民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知的空间分布特征、牧民适应性行为的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气候条件上,研究区多年均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7℃/10a,年均温和增温倾向变化趋同,均呈现东北部中部中西部。多年年均降水量呈上升趋势,降水倾向率为0.05mm/10a,年增加量和减少量均呈现东北部中部中西部,极温呈上升趋势。四季降水中夏季降水小幅减少,春、秋、冬三季均呈增势;牧民认知与实际情况相符,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当地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各项认知均存在空间差异;在适应性行为方面,研究区牧民表现出丰富且有效的手段。在影响牧民适应性行为的因素方面,认知因素中灾害认知的影响最显著,个体性因素中性别因素的作用最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改善牧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认知,增加牧民适应性行为实施度的政策建议。具体策略包括:在收集牧区气象数据的同时,应长期跟踪调查牧民的气候变化认知;旗县政府增加对牧民技能培训的频率,提高牧民生产经营技能,丰富牧民可从事生计方式的多样性;发挥牧区各个嘎查的组织能力,提高技术在牧民群体中的扩散速率;拓宽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的传递渠道,增强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