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艾草种质资源的评价和不同微生物组合对艾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摘要】:艾草(Artemisia argyi)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同时也是藏医和蒙医的常用药材。目前内蒙古艾草的野生资源现状尚不清楚,对其系统评价也鲜有报道。同时,艾草栽培种质在大规模推广种植过程中,存在过度使用化肥提高产量,随之有效药用成分降低,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土壤功能退化、土壤微生态失调。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几个具有代表性野生艾草种质资源(5种)和多年在内蒙古引种栽培优良种质资源(2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Per-son)、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艾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初筛出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优良艾草种质资源。同时利用实验室从艾草根系分离的黑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和艾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的内生菌根(VA)真菌孢子及促生细菌(PGPR)对艾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找出15个(11个农艺学性状指标、4个生药学指标)艾草种质资源评价指标并对其测定,经过显著差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得出15个评价指标中有8个评价指标(叶片干重、叶片鲜重、叶长、鲜根重、株高、叶宽、有效成分、出绒率)可以作为区别和评价不同艾草种质资源优劣的依据之一。经过综合分析,初步筛选出霍林郭勒市野生艾草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其特点是产量高、长势好,有效成分相对较高。2.对不同艾草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0的水平上,发现7种艾草种质可以分为3类,其中第一类型是高株茎粗高产型的种质(霍林郭勒市、通辽市野生艾草);第二类是矮株小叶、产绒率高、有效成分较多的种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野生艾草);第三类是高总黄酮提取率、叶大根重型的种质(湖北蕲春蕲艾、河南南阳宛艾)。3.采用不同微生物组合对艾草的产量及质量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X(PGPR)、D(DSE)、V(VA)、DX(DSE+PGPR)、VX(VA+PGPR)、VD(VA+DSE)、HH(DSE+PGPR+VA)促进了艾草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鲜重;提高了艾草出绒率、总黄酮提取率、有效成分含量,改良了艾草根际土壤中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酸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含量。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处理组HH(VA+DSE+PGPR)对艾草效果最好,显著促进了艾草的生长、提高了艾草的品质及改良了土壤微生态环境。通过此研究有利于艾草产量提高与质量控制,可以有效的促进优良艾草栽培种质大面积推广种植和可持续性利用,有助于艾草无公害绿色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