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
【摘要】:
植被恢复是防治土地沙漠化扩张和缓解沙尘暴危害的关键,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漠化过程、植被演替、天然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动态、耗水特征、适应性及稳定性、植被恢复机制与途径进行了探讨,从SPAC体系讨论沙地植物群落的水分利用机制与动态变化及群落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人为过垦、过牧、过樵采等干扰是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扩展和植被退化的主要诱因,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则是沙漠化逆转和促进植被恢复进程的主要手段。植被进展演替促进了沙漠化过程的逆转,研究区植物的土壤种子库及其萌发机制为天然植被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研究区主要植物种根系分布范围的不同、形态解剖结构和水分生理指标的差异反映了植物对水分利用机制和沙地生境的适应性机制不同。
研究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格局不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上而下可划分出表层土壤水分低值层、土壤水分剧烈波动层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稳定期(5~6月)、土壤水分消耗期(6~9月)和土壤水分缓慢恢复期(9~10月),土壤干湿季的变化与大气降水干湿季并不一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植被及大气降水的影响。
研究区主要植物种蒸腾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呈线性显著相关;研究区植物群落蒸散量随植物种类而不同;各群落土壤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根系密集分布层相吻合,季节动态则与植物物候期密切相关。各植物群落土壤水分亏缺可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亏缺三种类型,且其季节变化明显;群落对土壤水分亏缺的适应对策因植物种而异。
基于沙丘植被演替规律及种子繁育机制提出沙地植被自然恢复的适宜地段和植物群落;通过对土壤水分资源容量与群落稳定性的讨论,提出了群落水分稳定性机制,依据高耗水植物与低耗水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对水分资源的响应机制,提出沙地人工植被应采取“近自然”方式恢复,建立“以灌草为主,乔木散布”的“人工疏林草地”,并利用根系营养空间提出研究区人工植被恢复的理论栽植密度。
|
|
|
|
1 |
宋霞;浑善达克沙地及其治理对策初探[J];内蒙古林业;2002年01期 |
2 |
汪永晨;;走进浑善达克沙地[J];群言;2002年04期 |
3 |
陈玉福,蔡强国;京北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现状、成因与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
4 |
王小平,岳乐平,薛祥煦;末次冰期以来浑善达克沙地粒度组成的环境记录[J];干旱区地理;2003年03期 |
5 |
刘建,朱选伟,于飞海,董鸣,张淑敏,王仁卿;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J];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
6 |
何钢,刘鸿雁;河北坝上地区及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化及其与风沙活动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7 |
王牧兰,包玉海,银山;浑善达克沙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S3期 |
8 |
王卫军;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的危害、成因和保护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10期 |
9 |
辛托娅,王胜兴;浑善达克沙地及治理对策[J];内蒙古林业;2005年03期 |
10 |
张东,丁国栋,马士龙,马义虎;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
11 |
王石英;蔡强国;李忠武;吴淑安;;中国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变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2 |
包斯琴;高科;王桂花;;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地区沙漠化发展近今演变研究——正蓝旗境内沙漠化研究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3 |
郑兵;吕伟;;浑善达克沙地苁蓉引种嫁接试验成功[J];内蒙古林业;2006年10期 |
14 |
杨志国;孙保平;丁国栋;陈玉成;于国民;张洁文;;浑善达克沙地东段风沙源治理模式初步研究——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
15 |
侯宪梅;赵玉柱;陈义;;浅谈浑善达克沙地的现状、危害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年S1期 |
16 |
岳平;牛生杰;刘晓云;;浑善达克沙地春季沙尘暴期间沙尘启动及传输特性研究[J];中国沙漠;2008年02期 |
17 |
王永利;云文丽;王炜;梁存柱;;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化区与干旱梯度空间相关性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
18 |
井瑾;高永强;;浑善达克沙地退化草地的封育效果调查[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
19 |
杨文华;;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对策探讨[J];内蒙古林业;2008年05期 |
20 |
高红侠;杨绫;;探议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与恢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