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河流悬移质泥沙运动模拟方法研究

周赤建  
【摘要】:本文根据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平面二维非恒定、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对重庆河段的水泥沙运动和河床变形进行模拟。模型中,根据涡团模式,推求出新的紊动粘性系数计算公式: 同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推导出河岸拓展方程。 模型中还引入了张红武提出的悬移质挟沙力公式: 和张俊华-张红武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对现有三峡库区数学模型进行了改进。 重庆河段正态模型试验资料和原型观测资料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沿程水位、断面流速分布和河床冲淤变化与原型资料符合较好。为今后研究河流水沙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第8届河流泥沙国际讨论会将于2001年11月在埃及举行[J];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5期
2 张信宝,文安邦;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河流泥沙近期变化及其原因[J];水利学报;2002年04期
3 潘久根;金沙江流域的河流泥沙输移特性[J];泥沙研究;1999年02期
4 张平,刘毅;长江三峡水库河流泥沙系统灰色分析[J];水文;1991年01期
5 薛建军;柴达木盆地河流泥沙特征[J];干旱区研究;2001年04期
6 ;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J];泥沙研究;1983年01期
7 戴定忠;第三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美国召开[J];水力发电;1986年09期
8 欧阳球林;程洪;龚向民;;赣江河流悬移质泥沙与水土流失的耦合关系动态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6期
9 蔺秋生;;泥沙灾害浅析[J];水利电力科技;2008年01期
10 高文义;张守伟;;图们江流域泥沙特性分析[J];吉林水利;2008年04期
11 谢鉴衡;我国河流泥沙研究工作的回顾及展望[J];泥沙研究;1983年03期
12 ;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J];水利水电技术;1983年11期
13 李百连;;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进展简况[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983年01期
14 孙海宁;;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983年04期
15 梅昌华;;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J];中国水利;1984年01期
16 田宗伟;全球泥沙界的盛会——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05期
17 里魏;王璋;;唐日长[J];水利天地;1990年05期
18 郭永杰;周柏奎;;长春市主要河流泥沙变化规律的初步分析[J];吉林水利;2008年07期
19 ;第四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学者论文评选工作结束[J];泥沙研究;1988年03期
20 徐平;;长江上游河流泥沙输移量变化吸引子初探[J];人民长江;199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金城;唐从胜;;激光粒度仪在河流泥沙颗粒级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A];第六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薛明华;苏明旭;蔡小舒;;宽频超声衰减法测量河流泥沙粒径分布[A];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梅冰;陈兴伟;;闽江下游感潮河道二维水质模拟研究[A];福建省第十一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龙兵;;海南岛主要河流泥沙变化趋势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孙贵山;;LISST-25型激光测沙仪及试验检测[A];全国水文泥沙文选[C];2010年
6 徐国琼;;广西主要河流泥沙年际变化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史宗伟;;简议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及其治理[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高超;史宗伟;刘红卫;;简议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及其治理[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9 黄英;郭有安;方绍东;;云南境内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特性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C];2006年
10 丁吉龙;刘易娜;李丽华;李鹏;耿福萍;宗瑞英;;山东省河流泥沙分析研究[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赤建;河流悬移质泥沙运动模拟方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2 戴仕宝;中国流域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河流)入海泥沙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曾和平;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二凤;长江中下游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来源及入海泥沙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家生;河流泥沙运动物理化学过程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燕;黄河口高浓度泥沙异重流过程: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丁文荣;云南省盘龙河流域河流悬移质输移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何福红;基于“3S”技术的沟蚀研究方法构建与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清坤;γ射线河流泥沙含量及流速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雅萍;基于水质智能预测的水库优化调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陈江;引江济太长江水源地岸线稳定性与河床演变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刘苏苏;赣江河流泥沙对氮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刘继鹏;南岭南坡剥蚀速率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范玉;河道、滞洪区一二维洪水演进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6年
7 董琳;海河口清淤整治工程方案的模拟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8 刘丽丽;冷却水域泥沙与电厂取排水工程相互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9 兰宏波;洪泛区洪灾损失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张晓艳;感潮河段洪水波传播数值模拟[D];河海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高立洪;为了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N];中国水利报;2004年
2 李勉;黄委组织参加第十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研讨会[N];黄河报;2007年
3 见习记者 陈珺通讯员 操文静;“工程检测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研发成功[N];中国水运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周黎 蒲飞 通讯员 杨国伟;利剑出鞘显威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N];黄河报;2009年
5 本刊记者 谢群 刘艳飞;“高山平湖”是我追求的境界[N];中国水利报;2007年
6 肖秋平 杨秀菊 赵书梅;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N];黄河报;2007年
7 中国水利学会供稿;水利学科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华林:治理泥沙需要学习中国[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本刊记者 杨莹 通讯员 姚忠辉;卢金友:科学引领现代河流治理[N];中国水利报;2008年
10 景可 李凤新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所 刘家宏 王光谦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文学 梁国亭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用科技把握泥沙灾害[N];中国水利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