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对北方地区常见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其结果如下:
采用非自由选择法和自由选择法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22个不同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对种星地豆、特嫩五号、豌豆等豆科植物及菊科植物茼蒿的选择性最强,对佳粉十五号、美味等茄科植物及十字花科植物中甘11号选择性最弱,对其它一些茄科植物如星技紫龙、蒙茄四号及葫芦科植物山东密刺、津春4号、金丝搅瓜、大葫芦、华绿苦瓜等的选择性处于中间。
为了探索南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机理,本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了供试品种叶表皮毛数,测定了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单宁酸及黄酮的含量,分别与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品种蔬菜上的刺伤孔数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南美斑潜蝇对22种个不同蔬菜供试品种的选择性与叶毛数不存在相关关系,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与叶片单宁酸含量、黄酮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Y型嗅觉仪试验表明,选择茄科、葫芦科及十字花科植物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比选择空白对照的个体数少,其中选择星技紫龙茄子和中甘11号甘蓝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与选择空白对照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之间达到显著差异,卡方值分别为8.0667和5.4000,p值分别为0.0045和0.0201,其它供试品种与空白对照之间南美斑潜蝇的个体数没有显著差异;而选择豆科植物、菊科植物及伞形花科植物的南美斑潜蝇个体数比选择空白对照的个体数多,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
|
|
|
1 |
闫丽英;刘星;张默函;刘雪萍;;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
2 |
韩靖玲;庞保平;高书晶;高俊平;武威;;南美斑潜蝇对不同黄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J];昆虫知识;2005年06期 |
3 |
陈兵,康乐;南美斑潜蝇在我国发生趋势和地理差异分析[J];植物检疫;2002年03期 |
4 |
韩靖玲;陈志;陈胜萍;庞保平;刘晓光;;冀东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寄主选择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5 |
刘桂华,杨美林;南美斑潜蝇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6 |
高俊平;庞保平;孟瑞霞;王娟;;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与植物营养物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3期 |
7 |
张文解,罗进仓,邓刚,魏玉红;温室中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J];植物保护;2004年05期 |
8 |
许瑞秋,邓福升,陈声勤;1999年古田南美斑潜蝇严重发生的致因分析[J];植物检疫;2000年04期 |
9 |
邱明榜,刘英智,缪玉刚,王典章,孙永利;南美斑潜蝇幼虫空间分布与抽样技术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0 |
陈宗麒,罗开珺,华秋瑾,张琼;云南南美斑潜蝇寄生性天敌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1 |
宋丽群,许再福,古德就;南美斑潜蝇寄生蜂种类及保护利用研究进展[J];昆虫天敌;2003年01期 |
12 |
蒙世贵,毕志宏,胡启贤,计治国;防治南美斑潜蝇药效试验[J];烟草科技;2003年06期 |
13 |
张彩霞;警惕南美斑潜蝇传播蔓延[J];长江蔬菜;1997年11期 |
14 |
喻泽懿,刘昌权,龙育堂,岳文秀,王凤英;南美斑潜蝇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
15 |
肖宁年;《南美斑潜蝇综合防治技术》出版[J];动物学研究;2001年06期 |
16 |
王音,雷仲仁,问锦曾;南美斑潜蝇的形态特征及危害特点[J];植物保护;1998年05期 |
17 |
林智慧,陈乾锦,张玉珍,陈家骅,顾刚,纪成灿;温度对南美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2年04期 |
18 |
蒙世贵,周宏,夏堃,熊玲;南美斑潜蝇生活史观察[J];烟草科技;2003年07期 |
19 |
崔粉玉;;南美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J];吉林蔬菜;2007年05期 |
20 |
何成兴,王履浙,陶耀明;蚕豆上南美斑潜蝇的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