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和沙漠植被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从2003-2005年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主要植物种生理生态特征、植被特征和水分平衡等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植物与水资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对该区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等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研究指出,土壤在垂直深度20cm以下空间异质性较小;沙土饱和导水率(12.85cm/h)大于粘土(0.43cm/h);土壤水势、土壤蒸发水分传输阻力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均呈y=ax~(-b)。
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植被盖度分别为33.1,24.0和6.3%,白刺、沙冬青、油蒿和梭梭盖度占植被盖度80%以上,其根系主要分布在60cm以上,白刺、油蒿根系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比大于沙冬青和梭梭。
该区水资源贫乏,植物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自然降水和土壤中储存的水分。降水的入渗深度小于80cm,储水量与土层深度的关系曲线有直线型、指数型、“S”型和幂函数型。正常环境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等在年度间变化较小。
(2)树木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与光照强度、叶水势的关系都呈y=a+b(1-e~(-kx))(其中y为生理指标,x为光强度或叶水势)。白刺光合速率水势补偿点(-4.07MPa)大于沙冬青(-4.44MPa);最大净光合速率(μmolm~(-2)s~(-1))白刺(9.45)梭梭(6.38)油蒿(5.29)沙冬青(4.06);最大蒸腾速率(mmolm~(-2)s~(-1))沙冬青(6.76)白刺(4.43)梭梭(2.40)油蒿(1.82);最大气孔导度(molm~(-2)s~(-1))白刺(0.15)沙冬青(0.13)梭梭(0.11)油蒿(0.08)。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平均值白刺梭梭沙冬青油蒿;气孔导度日平均值白刺沙冬青梭梭油蒿。
(3)依据乌兰布和沙漠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理生态特征建立了乌兰布和沙漠水分平衡模型,运用该模型对2000—2005年试验地水分平衡特征研究指出,降雨基本能满足水分消耗,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梭梭林土壤蒸发占降水的比例大于60%,固定沙地为44.8%。(4)根据试验地水分平衡特点对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指出,植物潜在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选择树种的依据;叶面积指数可作为评价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指标和调控植被结构的依据,叶面积指数愈大,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愈大。该区最大叶面积指数粘土为1.7m~2/m~2,沙土为0.015m~2/m~2。
|
|
|
|
1 |
贾铁飞,赵明,包桂兰,银山;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风沙活动的沉积学记录与沙漠化防治途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3期 |
2 |
韩清;乌兰布和沙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沙漠;1982年03期 |
3 |
张庆琼,李国萍,伊敏,张云娥,金雁海,白双明;从磴口县生态环境建设与移民工程看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与开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4 |
贾铁飞,何雨,裴冬;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沉积物特征及环境意义[J];干旱区地理;1998年02期 |
5 |
王玉魁,闫艳霞,安守芹;乌兰布和沙漠沙生灌木饲用营养成分的研究[J];中国沙漠;1999年03期 |
6 |
韩胜利,叶冬梅,秦佳琪,田有亮,郭连生;乌兰布和沙漠白刺灌丛土壤水分及物理特性的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年04期 |
7 |
何炎红;田有亮;郭连生;;乌兰布和沙漠可能蒸散的研究[J];干旱气象;2007年02期 |
8 |
李慧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固沙植被恢复重建与资源利用中的几个问题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4年06期 |
9 |
李文;乌兰布和农场土地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Z1期 |
10 |
李玉宝,韩永光;乌兰布和东北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绿洲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 |
11 |
李清河;赵英铭;江泽平;王志刚;;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天然植被动态及生态用水量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5期 |
12 |
卡尔文;夏叔芳;;光合作用的碳循环[J];植物生理学通讯;1956年04期 |
13 |
李焕章;;介绍实验光合作用的一种植物——锦葵[J];生物学通报;1959年06期 |
14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光能利用课题组;;应用红外线CO_2气体分析仪测定作物的光合作用装置、方法和技术[J];中国农业气象;1979年00期 |
15 |
施定基;满江红(Azolla)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1年02期 |
16 |
贺松荫;;没有叶绿素的光合作用[J];生物学教学;1987年02期 |
17 |
邴旭文;;观赏性水草的种植[J];大自然;1998年01期 |
18 |
刘智芳;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装置改进[J];生物学通报;1999年07期 |
19 |
许亦农;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光合作用[J];百科知识;2000年08期 |
20 |
邹秋林;“叶片剪影”实验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