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乌兰布和沙漠植被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研究

何炎红  
【摘要】: 本文从2003-2005年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主要植物种生理生态特征、植被特征和水分平衡等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植物与水资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对该区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等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研究指出,土壤在垂直深度20cm以下空间异质性较小;沙土饱和导水率(12.85cm/h)大于粘土(0.43cm/h);土壤水势、土壤蒸发水分传输阻力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均呈y=ax~(-b)。 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植被盖度分别为33.1,24.0和6.3%,白刺、沙冬青、油蒿和梭梭盖度占植被盖度80%以上,其根系主要分布在60cm以上,白刺、油蒿根系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比大于沙冬青和梭梭。 该区水资源贫乏,植物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自然降水和土壤中储存的水分。降水的入渗深度小于80cm,储水量与土层深度的关系曲线有直线型、指数型、“S”型和幂函数型。正常环境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等在年度间变化较小。 (2)树木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与光照强度、叶水势的关系都呈y=a+b(1-e~(-kx))(其中y为生理指标,x为光强度或叶水势)。白刺光合速率水势补偿点(-4.07MPa)大于沙冬青(-4.44MPa);最大净光合速率(μmolm~(-2)s~(-1))白刺(9.45)梭梭(6.38)油蒿(5.29)沙冬青(4.06);最大蒸腾速率(mmolm~(-2)s~(-1))沙冬青(6.76)白刺(4.43)梭梭(2.40)油蒿(1.82);最大气孔导度(molm~(-2)s~(-1))白刺(0.15)沙冬青(0.13)梭梭(0.11)油蒿(0.08)。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平均值白刺梭梭沙冬青油蒿;气孔导度日平均值白刺沙冬青梭梭油蒿。 (3)依据乌兰布和沙漠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理生态特征建立了乌兰布和沙漠水分平衡模型,运用该模型对2000—2005年试验地水分平衡特征研究指出,降雨基本能满足水分消耗,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梭梭林土壤蒸发占降水的比例大于60%,固定沙地为44.8%。(4)根据试验地水分平衡特点对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指出,植物潜在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选择树种的依据;叶面积指数可作为评价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指标和调控植被结构的依据,叶面积指数愈大,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愈大。该区最大叶面积指数粘土为1.7m~2/m~2,沙土为0.015m~2/m~2。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铁飞,赵明,包桂兰,银山;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风沙活动的沉积学记录与沙漠化防治途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3期
2 韩清;乌兰布和沙漠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沙漠;1982年03期
3 张庆琼,李国萍,伊敏,张云娥,金雁海,白双明;从磴口县生态环境建设与移民工程看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与开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4 贾铁飞,何雨,裴冬;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沉积物特征及环境意义[J];干旱区地理;1998年02期
5 王玉魁,闫艳霞,安守芹;乌兰布和沙漠沙生灌木饲用营养成分的研究[J];中国沙漠;1999年03期
6 韩胜利,叶冬梅,秦佳琪,田有亮,郭连生;乌兰布和沙漠白刺灌丛土壤水分及物理特性的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年04期
7 何炎红;田有亮;郭连生;;乌兰布和沙漠可能蒸散的研究[J];干旱气象;2007年02期
8 李慧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固沙植被恢复重建与资源利用中的几个问题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4年06期
9 李文;乌兰布和农场土地资源开发及生态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Z1期
10 李玉宝,韩永光;乌兰布和东北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绿洲建设[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
11 李清河;赵英铭;江泽平;王志刚;;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天然植被动态及生态用水量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5期
12 卡尔文;夏叔芳;;光合作用的碳循环[J];植物生理学通讯;1956年04期
13 李焕章;;介绍实验光合作用的一种植物——锦葵[J];生物学通报;1959年06期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光能利用课题组;;应用红外线CO_2气体分析仪测定作物的光合作用装置、方法和技术[J];中国农业气象;1979年00期
15 施定基;满江红(Azolla)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1年02期
16 贺松荫;;没有叶绿素的光合作用[J];生物学教学;1987年02期
17 邴旭文;;观赏性水草的种植[J];大自然;1998年01期
18 刘智芳;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装置改进[J];生物学通报;1999年07期
19 许亦农;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光合作用[J];百科知识;2000年08期
20 邹秋林;“叶片剪影”实验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来;张艳玲;;钙对夜间低温下薄皮甜瓜果实膨大期光合特性调控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尹吴;李丽莎;宫新栋;王伟东;陶玉峰;许丽娜;王文君;黄敏仁;王明庥;诸葛强;;杨树转C4光合PEPC基因的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尹吴;李丽莎;新栋;王伟东;陶玉峰;;杨树转C4光合PEPC基因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金松恒;夏国华;郑炳松;黄坚钦;;缺N对一年生山核桃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王军;周勇;吴书俊;周丽慧;徐洁芬;顾铭洪;梁国华;;水稻早衰叶突变体基因psl1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江月玲;刘顺枝;胡位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叶圆片上浮法)”实验的改进[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李玲;李际红;温增军;高东升;;设施栽培桃光合特性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俊山;史功伟;范海;;盐胁迫对二色补血草光合作用的影响[A];山东省植物生物学研究进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范雅;蔡红星;李霜;姚治海;;叶绿素紫外吸收特性的分析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邱保胜;宋艳芳;;长期低剂量UV-B辐射对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的生理生态效应[A];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炎红;乌兰布和沙漠植被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2 姜玉萍;氧化还原信号介导的表油菜素内酯对黄瓜光合作用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0年
3 黄黎锋;油菜素内酯在调节黄瓜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系统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静;花青苷对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幼苗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及番茄花青苷结构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叶冬梅;乌兰布和沙漠土壤水分动态和白刺群落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6 李卫东;桃库源关系中源叶光合作用及其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汪天;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多胺的代谢及其生理调节功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春花;外来种喜旱莲子草的入侵生态学[D];武汉大学;2005年
9 徐程扬;紫椴幼苗、幼树对光的响应与适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1999年
10 黎明;天鹅洲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征坤;土壤水分对不同树种光合作用日动态过程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2 郭盛磊;氮、磷营养供应对落叶松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宁瑞些;乌兰布和沙漠固沙植物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4 罗南书;增强UV-B辐射对C_4植物和CAM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秦佳琪;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类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6 林莺;NaCl对海滨锦葵光合作用特性的效应[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贾文峰;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人工绿洲土壤质量演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8 孙海龙;氮磷营养对水曲柳苗木光合作用和氮同化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高宇新;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D];天津大学;2005年
10 曹柳青;赤霉素对冬枣光合作用和内源激素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文;绿染乌兰布和沙漠[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2 包秀文 张文;内蒙古 乌兰布和沙漠两万亩荒漠成“绿洲”[N];黄河报;2009年
3 通讯员 张斌;综合治理乌兰布和沙漠[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4 记者 姜明;乌兰布和沙漠出现2万亩绿洲[N];工人日报;2001年
5 记者 刘宏章 特约记者 张文;乌兰布和沙漠金沙苑工程开工[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6 记者 张文;乌兰布和沙漠向黄河推进8.86米[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7 本报记者 刘继忠;绿染乌兰布和沙漠[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8 记者 赵仁新;我市召开会议研究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9 记者 白江宏 通讯员 李俊伟;乌兰布和沙漠湿地栖息鸟类达30多万只[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苑铁军 温雅莉 李惠均;乌兰布和沙漠扩张咄咄逼人[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