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胡杨根系分泌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中心第一试验场、水桐村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er)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胡杨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用气质联用仪对根系分泌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分别采用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磷酸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结果表明:
1.胡杨根系分泌物主要包括烷类、酮类、醇类、醛类、酸类、酯类、酰胺和酚类等,但具体组分和相对含量因林龄和深度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一些水溶性的有机酸,苯甲酸及其衍生物,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酚,烃类及其衍生物等低分子有机物,具有化感作用,被认为是化感物质。酚类是构成高等植物化感物质的主要成分。土壤中的十七碳烷,十八碳烷可能来自十七酸,十八酸的还原产物,其分子量虽小,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化感作用比较强。
2.酸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深度中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到深层逐渐减少的规律,在不同深度中,表层酶活性最高,40~50cm最低,20年生高于10年生。
3.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深度中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到深层逐渐减少的规律,在不同深度中,表层酶活性最高,40~50cm最低,20年生高于10年生。
4.脲酶活性在在不同深度中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到深层逐渐减少的规律,在不同深度中,表层酶活性最高,40~50cm最低,20年生高于10年生。
5.淀粉酶活性在不同深度中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到深层逐渐减少的规律,在不同深度中,表层酶活性最高,40~50cm最低,20年生高于10年生。
6.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深度中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到深层逐渐减少的规律,在不同深度中,表层酶活性最高,40~50cm最低,20年生高于10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