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外源抗黄矮病基因Bdv2的标记开发及对突变体的鉴定

高兰英  
【摘要】: 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 disease,WYD)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蚜虫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常造成巨大损失。小麦的近缘种一中间偃麦草对大麦黄矮病毒具有高度抗性,已至少包含三个抗黄矮病基因,分别定位于7St、7E、和2Ai-2染色体上。其中有一个基因被精确定位在中间偃麦草7X(St)染色体长臂端部,被命名为Bdv2。通过远缘杂交与生物技术已将中间偃麦草的黄矮病抗性基因(Bdv2)导入普通小麦基因组,选育出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HW642等。为了检测追踪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小麦背景的外源染色体,使用含外源染色体的附加/易位系及其亲本材料,基于小麦第七群已定位EST,开发外源染色体特异的EST-PCR标记,旨在快速有效地追踪和检测与小麦第七同源群抗黄矮病基因相连锁的标记,本试验共设计了75对基于定位在小麦第七同源群染色体上的EST引物,在AGE-PAGE-SSCP分离扩增产物,筛选出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7XL染色体特异标记14对(比率是18.7%),标记开发结果表明,利用小麦已定位EST开发小麦近缘种特异的EST-PCR标记是可行的。而且这些EST-PCR标记不同于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抗黄矮病基因,14个EST-PCR标记与Bdv2相连锁的那条特异带已经克隆测序并通过序列分析,结果指出这些特异带的序列信息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与原始wEST的序列,BLAST结果也显示了这些序列分别编码蛋白激酶P450,中心蛋白(RCA),转导蛋白(G-蛋白亚基)和假定的蛋白。 因携带Bdv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与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亲缘关系远、很难发生交换分离,难以精细定位Bdv2与分子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分离抗黄矮病基因非常困难。然而,创造不同类型的抗黄矮病基因Bdv2感病突变体,可为Bdv2、分子标记精细定位、Bdv2基因分离和研究Bdv2介导的抗黄矮病机制提供坚实的材料基础。本试验采用两种诱变方法获得突变群体,一种是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处理小麦HW642种子,另一种60Co-γ辐射诱变小麦HW642雌配子成熟期(开花前2~3天)进行成株辐射,后与普通小麦杂交,将获得的M2代材料接种毒蚜BYDV-GAV,进行了生物学性状与一些农艺学性状的鉴定,并对M2代接种进行表型感病鉴定,EMS表型发病变异率约为13.7%,在分子水平上,检测突变频率是7.3%;60Co-γ表型发病变异率约为10.7%,在分子水平上,检测突变频率是58.3%。部分感病突变体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所构建的两个突变体库有望有效的应用于小麦抗病功能基因研究和小麦遗传改良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翟洪民;孙涛;;小麦防冻“十字诀”[J];农民文摘;2006年11期
2 周岩;游建;魏琦超;薛晓锋;何男男;马俊;;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蒲艳艳;程凯;李斯深;;山东省近期育成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4期
4 王保国;刘庆友;;小麦抗旱技术措施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4期
5 王春虎;张胜利;王俊平;李辉;;不同浓度光合菌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6 ;我国明年将提高小麦保护收购价[J];乡村科技;2010年11期
7 ;2011年河南省引进小麦品种简介[J];乡村科技;2011年07期
8 刘春雷;张丽琴;王世杰;康明辉;安品利;王令;杨雪;;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杂种优势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年03期
9 高魁英;;小麦高产关键技术环节[J];种业导刊;2011年05期
10 刘峰峰;;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的区别与防治[J];河南农业;2011年13期
11 ;小麦专家——胡新[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09年05期
12 张琪琪;万映秀;曹文昕;李炎;张平治;;小麦高代品系粉质参数状况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13 何贤芳;赵莉;朱昭进;汪建来;;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14 ;北京市3.7万公顷小麦品种更新换代[J];北京农业;2011年20期
15 苏种;;新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J];农家致富;2011年14期
16 张胜利;李东方;贺杰;胡海燕;赵俊杰;;小麦不同抗性材料中抗条锈病基因Yr24分子标记分布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17 冯素伟;董娜;姜小苓;茹振钢;李笑慧;程振普;;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千粒重贡献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8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小麦品质[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19 李国强;逯腊虎;武计萍;仇松英;张婷;李博;;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及F_1代杂种优势表现[J];麦类作物学报;2011年04期
20 赵志;房彩霞;;试论小麦优质品种的选择[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峰奇;韩德俊;魏国荣;曾庆东;康振生;;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秀;崔磊;李洪连;王晓鸣;林小虎;唐文华;李洪杰;;小麦品种Madsen对菲利普孢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分析[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其生理特性分析[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苏长庆;赵社敬;王建强;;抗禾谷缢管蚜的小麦品系68K的抗蚜性鉴定简报[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5 李娜;王贺军;王睿文;;小麦跨区作业对节节麦扩散传播和区域分布影响的调查[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6 李素娟;刘爱芝;韩松;马新丽;丁征宇;刘双季;;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吸浆虫抗性田间鉴定[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7 张春红;杨仕贤;张财智;;气候变化对新安冬小麦种植的影响及对策[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孙永江;;推广优良小麦品种、发挥绿色品牌优势[A];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研究——首届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立新;常利芳;黄岚;李宏博;葛玲玲;赵昌平;;小麦品种DNA指纹的建立和应用[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周书生;梁红林;;小麦不同品种(系)蚜虫的发生消长规律研究[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书兰;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黑麦(Secale cereale L.)异源多倍体及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高翔;小麦(T.aestivum)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申玉香;盐分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王凯;小麦抗黄矮病早期反应基因的分离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5 孙炳剑;小麦黄花叶病毒遗传变异及小麦品种的抗性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曹世勤;甘肃省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基因分析及应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7 孟维伟;土壤水分对不同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8 杨野;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耐铝差异机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关二旗;区域小麦籽粒质量及加工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陈亮;中间偃麦草抗病相关基因TiERF1与TiDPK1的分离与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瑞国;氮素水平对专用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孙洪;小麦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相关性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祁永斌;不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再生体系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立群;小麦蛋白快速测定方法及在育种早代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石涛;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和SSR分子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6 张岐军;软质小麦品种饼干品质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7 华为;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分析及与面片色泽关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8 赵京岚;中国干面条品质与小麦品质的关系和面条品质的QTL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郭战玲;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与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关系[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许州达;用水稻基因芯片筛选小麦耐旱相关基因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国玺 赵锋;甘肃推出抗小麦黄矮病育种技术[N];农资导报;2007年
2 吴晓燕李夏;甘肃省研究出抵抗小麦黄矮病的生物育种技术[N];农民日报;2007年
3 驻马店市农科所副研究员 朱统泉;2009年~2010年度小麦品种利用要诀[N];驻马店日报;2009年
4 史迪飞;加拿大将投放新型小麦品种[N];农民日报;2010年
5 李江武;洛阳5个小麦品种同时通过国审[N];农资导报;2010年
6 河津市农委 陈效庚;适宜我市种植的小麦品种简介[N];运城日报;2010年
7 市农业局供稿;小麦品种介绍[N];驻马店日报;2010年
8 林伟建;济南培育出“史上最牛小麦品种”[N];农民日报;2010年
9 ;我国改良小麦品种[N];新农村商报;2011年
10 马楠;北京55万亩小麦品种更新换代[N];粮油市场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