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证候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刘爱峰  
【摘要】: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证候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个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参照标准。 方法: 1、文献研究:系统回顾相关古今文献,并利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明确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候的108篇文献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频次统计,取累计频率为25百位数以上的症候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候。 2、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依据文献统计结果,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调查表,将从收集到的1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和非气滞血瘀型记载项目齐全的门诊及住院病历,建立数据库。具体运用频数分布、单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判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的证候特征和微观诊断指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结果: 1、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出腰椎间盘突出症36个常见症候为腰腿疼痛、放射痛、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腰部板硬、日轻夜重、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 2、腰部刺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6项症候指标在气滞血瘀型组的出现频数大于非气滞血瘀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这6项指标是气滞血瘀型区别于非气滞血瘀型,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一组症候。主要微观诊断指标CT改变和X线平片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这些微观诊断指标对气滞血瘀型区别于非气滞血瘀型,具有诊断意义的参照依据。 3、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外伤史在气滞血瘀型组的出现频数大于非气滞血瘀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临床意义。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证候特征为:腰部刺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主要微观诊断指标为①CT改变: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以两侧突出为主。②X线平片改变:脊柱侧弯,椎体楔形变。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相关因素分析得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的发病与外伤史有密切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国宏;周忠良;罗建明;魏福良;;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2 何忠;;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06年06期
3 廖辉雄;李鹏飞;陈得胜;杨建军;林红霞;;运用中药经验方腰突1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4 韩清燕;;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施护效果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7期
5 梁冰;;3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2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09期
6 陈兵;;综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11期
7 钟广伟,李炜,王素娥,文玲波;湖南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学及辨证分型的初步调查[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赵春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21期
9 蔡加;;赣州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学及辨证分型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临床医生;1978年10期
11 寇用礼;;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以尿失禁为主症的马尾综合症[J];中国综合临床;1979年02期
12 赵翱,吴义文,蔡心虹,吴建贤,蔡克勤;11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方法的辨证应用和无效病例的手术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3年04期
13 陈国锋;局麻下施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23例报告[J];广东医学;1983年11期
14 旷时恩;;牵引自动按摩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1983年06期
15 刘森,杨敏杰,周秉文;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管大小的关系[J];陕西医学杂志;1986年03期
16 张玉芬;;1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6年09期
17 吴福群;陈永义;王跃锦;陈明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J];中医正骨;1986年Z2期
18 张献文;;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江苏中医药;1987年05期
19 徐际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效病例分析[J];按摩与导引;1987年02期
20 蔡雄鑫;张霖;牟淑荣;刘茂良;卢希寅;;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韩磊;王;于栋;林定坤;卢敏;唐杰;;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的规范化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建华;孙波;吴云定;李麟平;王志泉;石关桐;黄仕荣;吴諝駋;;陆氏整骨三步五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规范化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刘燕玲;;别乱动我的椎间盘[A];第四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玥;;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全晓彬;;正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6 沈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交流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文集[C];2000年
7 薛庭琦;李晓丽;;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第四届全军腰腿痛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肢残康复护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8 童培建;何帮剑;历驹;马镇川;肖鲁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安忠德;;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摘要)[A];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1995年
10 闵水平;孙上明;罗素平;;β-七叶皂甙钠静脉滴注配合腰椎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仕年;疏经通督法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及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姚怀国;三维正脊配合养阴通络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重文;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治疗单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评价和机制分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赵明宇;腰腹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冯宇;冯天有教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学术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6 叶金福;辨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全科;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郑占坤;火针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刘向前;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10 石志勇;针刺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峰;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证候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内蒙古医学院;2007年
2 劳迪涛;牵引配合手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闫娜娜;孙氏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学与影像学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健;伤湿追风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湿型)的证候疗效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明明;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和量化标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7 刘沛然;自身重量悬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宋泽新;三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杨伟铭;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区域定位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赵小明;三维平衡正脊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军总医院骨科 阮狄克 王德利;治疗腰突要选对方法[N];健康报;2008年
2 武汉协和医院 周淑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恢复期练习法(上)[N];家庭医生报;2009年
3 廉万营 河南省中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查6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钩活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蔡拉加;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N];潮州日报;2009年
6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 汪崇淼 副主任医师;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四牢记[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7 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梁永瑛 主治医师;你是否患腰椎间盘突出症[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8 记者 尹薇;别错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黄金治疗时机[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武汉协和医院 周淑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恢复期练习法(下)[N];家庭医生报;2009年
10 记者 刘临喜;射频靶点热凝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市首获成功[N];临汾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