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意义与实践及其反思
【摘要】: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本研究首先从“创建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引出本课题的提出。其次,阐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及其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数学教学联系生活是一种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通过创设情景化、问题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笔者在新课程“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包括:一、确立实践性教学目标,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二、创设密切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走进生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中爱上数学;四、贴近生活的教学评价,提高实践能力。最后,笔者从三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进行了实践反思,一、避免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走向形式;二、初中数学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三、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要注重与“双基”的有效结合。
笔者还在两个平行班中开展了微型实验,将以上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成绩测试、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得到的实验结果表明:以上策略对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是合理的、有效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动性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