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RAPD技术和ITS序列对5个节旋藻样品亲缘关系的研究

于婷  
【摘要】: 节旋藻是一类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属于蓝藻门(Cyanophyta)、颤藻目(Oscillatoriales)、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节旋藻属(Arthrospira)。该属的钝顶节旋藻(A. platensis)和极大节旋藻(A. maxima)因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成份和生理活性物质,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和“人类21世纪最佳保健品”,所以作为一种商业性藻种而被许多国家开发利用。自从1940年法国药物学家Greach在非洲Chad湖发现钝顶节旋藻以来,有关节旋藻应用和基础研究逐渐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1996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乔辰教授等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碱湖发现了3种节旋藻,填补了我国节旋藻种质资源的空白。近几年,对鄂尔多斯高原碱湖节旋藻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主要集中在对该地区节旋藻的发现、形态解剖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有关鄂尔多斯高原碱湖节旋藻遗传多样性、进化地位和亲缘关系的报道较少,2008年邰丽华使用RAPD技术仅对2种不同生境下的钝顶节旋藻进行了分析,李琳使用AFLP方法对4个节旋藻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 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节旋藻(A_1)、鄂尔多斯节旋藻(A_2)、方胞节旋藻(A_3)、非洲Chad湖的钝顶节旋藻(A_4)和墨西哥Texcoco湖的极大节旋藻(A_5)为材料,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16S-23S 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ITS)对5个节旋藻样品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试图从DNA水平探讨它们的进化地位及亲缘关系,丰富和完善节旋藻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内容,这对于鄂尔多斯高原碱湖节旋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RAPD研究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碱基大小在200~4000bp之间的681条清晰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674(98.97%),平均每条引物得到21.28条。5个样品A_1、A_2、A_3、A_4和A_5特异性条带数分别为276、273、175、185和220。按照谱带数越多,进化程度越高的观点,推测5个样品进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A_3-A_4-A_5-A_2-A_1。与李琳使用AFLP对方孢节旋藻A_3在4个节旋藻样品间关于进化程度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A_3的进化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个样品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3581~0.7935间,其中A_4和A_5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3581,A_2和A_5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935,其余样品介于它们之间,说明5个样品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表明,引进种A_4和A_5的亲缘关系最近,A_1和A_2次之,而鄂尔多斯碱湖的方胞节旋藻A_3与两个引进种A_4和A_5的亲缘关系较近,2个不同原产地的钝顶节旋藻A_1和A_4之间的亲缘关系不是最近的。 ITS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品的ITS序列长度在472~477bp,均含tRNAIle和tRNAAla两个tRNA基因;GC含量在47.88%~48.01%之间,序列间的相似性高达91.5%~100%;5个样品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0.091之间,其中A_4与A_5、A_2与A_3的遗传距离最小,均为0.000,样品间具有极高的同源性,2个不同原产地的钝顶节旋藻A_1和A_4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91。聚类结果表明A_1和A_4、A_4和A_5间的亲缘关系与RAPD结果吻合,表现出种内的亲缘关系不如种间亲缘关系近,产生这种相悖的原因,推测是由于各自的生态环境明显不同和长期地理隔离促使两者在遗传上发生了一定的分化。 RAPD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碱湖节旋藻A_1与A_2亲缘关系较近,与A_3亲缘关系较远。与ITS片段对这3个样品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作者推测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ITS片段长度为540bp左右,仅利用ITS序列来考察样品间的亲缘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RAPD扩增片段主要分布于200bp~4000bp,远远大于ITS片段,不同的标记技术由于所揭示的遗传位点不同,故在分析结果上存在一定差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耿艳红;南松剑;王雪峰;王领超;;猪链球菌山东分离株随机扩增DNA(RAPD)分析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杨隽,李云龙,李馨,孙孝文;RFLP、RAPD及其遗传标记[J];生物技术通报;1996年02期
3 李汝刚;朱莉;伍宁丰;范云六;伍晓明;钱秀珍;;我国芥菜型油菜品种遗传多样性初探[J];生物技术通报;1997年05期
4 章彦,金芜军,李莹,刘学义,方宣钧;与大豆孢囊线虫病抗性相关的RAPD标记[J];高技术通讯;1998年11期
5 朱有勇,王云月,DilbagSMultani,BruceRLyon;澳大利亚棉花黄萎病菌DNA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相关性研究(英文)[J];菌物系统;1999年04期
6 胡珊梅;RAPD技术鉴定药用植物的DNA模板的制备(摘要)[J];药学实践杂志;2000年05期
7 文李,叶庆生,王小菁,潘瑞炽;利用RAPD技术分析兰属(Cymbidium)品种间的亲缘关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1期
8 陈京荔,黄璐琦,邵爱娟,林淑芳;地黄不同品种的RAPD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07期
9 陈瑞辉,周晓云,王克荣;大丽轮枝菌RAPD反应组分的优化与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年03期
10 王金刚,车代弟,吕立涛;唐菖蒲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1 许莉萍,陈如凯;与甘蔗抗黑穗病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筛选(英文)[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3期
12 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张宝华,贾敬芬;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J];遗传;2004年06期
13 赵喜华,王曼莹;杜鹃花RAPD条件的优化[J];生物技术;2005年01期
14 郭东林;曹海明;毕影东;王晓萍;王同昌;李集临;;G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RAPD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15 倪丽菊;谢建云;高诚;;四类东方田鼠的RAPD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年02期
16 谢珍玉;郑成木;单加林;;海南部分野生菊科植物类缘关系的RAPD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7 严一字;吴基日;孙丽娜;;桔梗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18 卢小蕾;陈随清;李雪菊;董诚明;冯卫生;;河南产香茶菜属6种植物的RAPD分析[J];河南科学;2006年06期
19 李玥莹;董雪卉;许丽;陶思源;;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RAPD分析[J];生物技术;2006年05期
20 董莉娜;孙坤;苏雪;张黎;丁松爽;马瑞君;;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J];植物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跃;朱新平;郑光明;罗建仁;夏仕玲;;鲮鱼的RAPD遗传分析[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余丽霞;李文建;董喜存;周利斌;马爽;;碳离子辐射大丽花矮化突变体的RAPD分析[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李萍;高智谋;江涛;陈艳芬;陈方新;;安徽省辣椒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莉;周广和;杜志强;王锡锋;马占鸿;常胜军;;不同地区麦长管蚜种群的RAPD分析[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5 林慧彬;;不同种质黄芩的RAPD鉴别研究[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吴永官;蒋雅琴;胡春锦;陆少峰;黄思良;付岗;;华南地区瓜类疫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科;杨明;包怀恩;;我国四省9株牛带绦虫RAPD分子鉴别分析[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曲颖;李文建;周利斌;刘青芳;董喜存;余丽霞;何金玉;;电子束辐照紫花苜蓿愈伤组织后再生苗的RAPD分析[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韩微波;杜连莹;张月学;唐凤兰;刘杰淋;刘凤歧;;实践八号卫星搭载八个苜蓿品种的生理特性与RAPD分析[A];第四届(2011)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梁之桃;秦民坚;王峥涛;黄芸;王年鹤;;柴胡属5种植物RAPD分析与分类鉴定[A];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周岐;鹅掌楸属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0年
2 晁岳恩;东南景天锌超积累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cDNA-AFLP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3 宋廷宇;薹菜品质分析及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罗素兰;中国野葡萄资源的RAPD标记及其应用的研究[D];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
5 吴孝兵;扬子鳄保护遗传学及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6 逯晓萍;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丽;珍稀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的胚胎学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李振侠;苹果砧木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及其鉴定[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薛建华;黑龙江流域野生莲的遗传多样性[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刘宪华;受典型氨基甲酸酯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相关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婷;RAPD技术和ITS序列对5个节旋藻样品亲缘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银红梅;螺旋藻/节旋藻原生质球制备和RAPD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侯娟娟;麦红吸浆虫不同滞育虫态的RAPD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徐芬;利用RAPD和18SrDNA基因序列对几种索科线虫系统发育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农保选;中国苏铁科(Cycadaceae)部分种类的RAPD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6 申响保;马尾松两系杂交F1代RAPD分子鉴别[D];中南林学院;2005年
7 王秀全;白色金针菇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8 张晓波;野牛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振军;RAPD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鉴别及其耐药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10 段国锋;杜鹃花属植物的RAPD标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亦;南海所鲷科研究项目通过鉴定[N];中国渔业报;2009年
2 燕民;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N];农民日报;2000年
3 黄璐琦;分子生药学研究方兴未艾[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刘雯霞;雷国莲;鉴别中药材 DNA分子诊断技术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安榆林 刘 利 杨晓军;不支持“美国光肩星天牛是从中国传入”的观点[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6 钟国华 胡美英;农药发展四阶段[N];中国质量报;2002年
7 记者 许宁 通讯员 杜长城;汉沽区葡萄业成“龙头”[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马广领 贾小军 通讯员 周亮;让菜篮子丰富多彩[N];山东科技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张东风;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10 王贤原;我国牧草育种水平大幅提高[N];中国畜牧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