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16S rRNA基因和cpcHID操纵子序列对5个节旋藻样品亲缘关系的研究

曹阳  
【摘要】: 节旋藻属于蓝藻门(Cyanopyta)、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节旋藻属(Arthrospira),是一类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节旋藻是一类丝状不形成异型胞的蓝藻,常分布于湖泊、池塘和半咸水中,除可用作食品、饲料、饵料外,在医疗保健、精细化工和化妆品等领域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大规模商业开发中所谓的“螺旋藻”实际上几乎都是节旋藻,但在商业上仍习惯称其为“螺旋藻”。当今国内外研究和商业化开发使用最多的2个种是钝顶节旋藻和极大节旋藻,它们的原产地分别为非洲Chad湖和墨西哥Texcoco湖。 1996年,乔辰教授等在鄂尔多斯高原碱湖发现了3种节旋藻和1种螺旋藻,填补了我国节旋藻和螺旋藻种质资源的空白。近些年对鄂尔多斯高原碱湖节旋藻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主要集中在对该地区节旋藻的发现、形态解剖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未见基因序列测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16S rRNA基因和cpcHID操纵子序列用于节旋藻亲缘关系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文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节旋藻(A_1)、鄂尔多斯节旋藻(A_2)、方胞节旋藻(A_3)、非洲Chad湖的钝顶节旋藻(A_4)和墨西哥Texcoco湖的极大节旋藻(A_5)为材料,采用溶菌酶法制备了5个节旋藻样品的基因组DNA,选用特异性引物克隆16S rRNA基因和cpcHID操纵子,并测定了它们的碱基序列。运用BioEdit、MEGA4.1和DNAStar分析软件对序列长度、碱基比例和序列间的同源性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试图从基因水平探讨它们的进化地位及亲缘关系,丰富和完善节旋藻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这对于鄂尔多斯高原碱湖节旋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表明,5个节旋藻样品16S rRNA基因序列的长度在1334bp~1335bp之间;cpcHID操纵子的序列长度在1420~1424bp之间。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高,达到84.4%~99.8%;cpcHID操纵子的序列相似性在42.1%~98.7%之间。cpcHID操纵子序列的GC含量比16S rRNA序列的少、碱基变异率比16S rRNA序列的大。2个基因序列聚类结果均表明,鄂尔多斯高原碱湖钝顶节旋藻A_1与方胞节旋藻A_3最先聚为一类,亲缘关系最近;2个不同原产地的钝顶节旋藻A_1和A_4亲缘关系并不是最近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长期生存于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相同物种接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在基因水平上发生了较大变异。在进化的长河中,环境恶劣、变化大的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节旋藻A_1为了生存基因组DNA的变异必然要比环境相对稳定的Chad湖钝顶节旋藻A_4的大。 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中,A_2与A_5的亲缘关系是最远的,而cpcHID操纵子的序列分析却表明二者亲缘关系是最近的。结合杨茜对其中4个节旋藻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分析聚类的结果,有关A_2和A_5的亲缘关系,笔者认为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有关A_2在5个节旋藻样品中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还须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天华;李乐乐;乔梦;解斐;;一株海洋光合细菌D25的分离与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2 王涛;赵东;田时平;游玲;王松;冯瑞章;冯学愚;张云;崔晓龙;;宜宾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可培养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11年10期
3 毕可然;张晓君;梁利国;阎斌伦;;矛尾复虾虎鱼溃疡病病原创伤弧菌的鉴定[J];海洋科学;2011年0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杰;李仁辉;;Planktospira gen. nov—基于形态、分子与脂肪酸证据[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巩东辉;王志忠;乔辰;栗淑媛;;低温、强光胁迫下节旋藻类囊体膜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茅云翔;凌娜;刘玮;;极大节旋藻(Arthrospira maxima)高分子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包玉兰;栗淑媛;乔辰;;钝顶节旋藻SOD活性测定条件及稳定性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琳;栗淑媛;乔辰;田秀英;李燕华;;4个节旋藻样品AFLP的研究[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志忠;巩东辉;乔辰;栗淑媛;;pH值和NaHCO_3对钝顶节旋藻生长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晓辉;张学成;Yoshihiro Shiraiwa;;钝顶螺旋藻(节旋藻)OUQDS_6生长和pH周期变化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臧晓南;王高歌;张学成;;节旋藻和螺旋藻转基因选择标记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茅云翔;张宝红;杨官品;张学成;;节旋藻(螺旋藻)大分子量DNA的两种制备方法[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朱绍辉;单虎;吴延功;张浩;张灿;秦晓冰;;猪附红细胞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姐;节旋藻藻蓝蛋白操纵子、Rubisco基因及节旋藻和螺旋藻分子系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张晓辉;双向氢化酶基因的克隆、分析及其在节旋藻和螺旋藻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卢永忠;钝顶节旋藻cpcB基因上游序列结构功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苏勇;16S rRNA基因分子技术研究仔猪胃肠道菌群区系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杜宗军;海洋琼胶降解细菌的多样性研究与Agarivorans albus QM38 β-琼胶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舒青龙;海洋浮霉状菌分子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钦颖英;给水生物预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江建平;中国蛙科系统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9年
9 章高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应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杨大群;天山冷环境中微生物系统多样性及分布特征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阳;16S rRNA基因和cpcHID操纵子序列对5个节旋藻样品亲缘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谭扬;钝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 AGB-AP02)全基因组测序及特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塔娜;节旋藻藻胆蛋白的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对果蝇生理特性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彦广;钝顶节旋藻品系ZJU0137不同螺旋手性藻丝的构建与纯培养及形貌与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兴魁;钝顶节旋藻高浓度NH_4HCO_3耐受株诱变选育及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孙鹏;螺旋藻和节旋藻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宋华;基于线粒体16SrDNA的贵州菊头蝠属(翼手目:菊头蝠科)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泳;弧菌属16S核糖体RNA基因特异引物的设计优化及其在胶州湾海洋弧菌菌群结构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银红梅;螺旋藻/节旋藻原生质球制备和RAPD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陈声国;羊附红细胞体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试验[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