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扎赉特旗蒙古族汉族通婚研究

其力木格  
【摘要】: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应该怎样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始终是各个国家领导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是各民族成员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和人们的发展机会。因此,作为能够反映各民族关系深层次状况的一个重要领域,族际通婚也就成为许多学者调查与研究的专题。 族际婚姻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两个异性个体的结合,还代表着两个个体所属民族的文化以及社会背景。当两个民族之间如果关系紧张,互相仇视,那么双方成员之间的接触必然会受到许多外部的限制,通常双方成员也很难建立恋爱关系继而缔结婚姻的。只有两个民族集团,他们的文化能够互通、语言上没有障碍、宗教上互不冲突或至少能彼此容忍、不绝对排斥、有很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彼此之间没有偏见与歧视、群体与家庭对于民族通婚也不反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才有可能形成较大规模的通婚。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通婚是民族关系融洽和和谐所带来的结果。当两个民族集团间的通婚率达到10%以上,则他们的民族关系大致的可以说是比较良好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小聚居,大杂居”的居住格局。在这一居住格局下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也由来已久。在当今新的发展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受到汉民族或外来文化的冲击,各民族之间发生着许多难以想象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扎赉特旗地处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右岸,属于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度地带。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朝鲜族、满族等17个民族构成,其中蒙古族和汉族的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41.0%和56.6%。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地区。在日常生活中蒙汉两个民族相互之间的交往比较广泛,互相通婚的现象也较普遍,因此研究他们之间的通婚具有可行性,也能够真实的反应出在扎莱特旗这样一个半农半牧地区,在新的形势下蒙汉两个民族民族关系发展的现状。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参与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为调查点,深入考察和分析了这一地区的蒙汉两个民族的通婚现状。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笔者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次分析了影响蒙汉民族通婚的因素;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蒙汉通婚对人口、语言文化和蒙汉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扎莱特旗蒙汉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汇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通婚会越来越普遍,其差异也会越来越小。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如何把握民族通婚,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婷婷;;民族团结 共创和谐——各级民族工作者畅谈民族关系[J];民族论坛;2011年10期
2 马伟华;;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解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3 刘相涛;冯雪;周煜;罗兢雅;;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构建广西和谐社会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4 刘国军;;协调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若干国际经验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许尔才;张建军;;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2期
6 唐曼莲;;论民族关系发展[J];民族论坛;2011年14期
7 史界;张先亮;;论新时期民族关系和谐与构建和谐新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赵子芳;;兵团体制下民族关系影响因素及形态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03期
9 王瑞萍;;社会变迁中的兰州市民族关系研究——以城关区为例[J];民族论坛;2011年16期
10 和跃宁;罗琼芳;桂芳玲;;德宏州中缅边境民族关系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时空;2011年08期
11 陈松;;羌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2 胡晨;;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湘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3 黄仲盈;;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研究之五[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14 刘晶;;构建喀什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15 王真慧;向丽;;海南经济特区建立20年来黎、苗民族关系观察[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6 孙岿;;对口援疆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协调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7 严庆;王伟;;民族民间话语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8 ;团结共谱同心曲 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求是;2011年17期
19 朱虹;;课堂,学生的舞台——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案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1期
20 岳庆申;梁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2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3 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的示范作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穆殿春;;协调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和谐发展[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丁汝俊;敏生兰;;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彭谦;张林;赵龙淑;;学习董必武民族法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7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樊大新;穆殿春;;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宗礼;;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思考——西部民族关系视角[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宗礼;;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思考——西部民族关系视角[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媚玲;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马仲荣;社会转型期的甘肃藏区社会矛盾与民族关系相互作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杨忠国;新时期完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陈振国;和合生一:文化融合造就一体的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利花;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其力木格;扎赉特旗蒙古族汉族通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何晓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赵琴;德昂族民族关系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学;2010年
8 吴敏;深圳特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张思民;防止我国民族冲突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亚;贵州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李静 韩沁言;明辨是非 同仇敌忾[N];新疆日报(汉);2009年
2 吴崇九;多语和谐颂祖国[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民讯;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做好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迪木拉提;促进新疆各民族和谐发展[N];新疆日报(汉);2007年
5 陈其泰 王秀青;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自治区党委讲师团 撰稿 付宁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N];宁夏日报;2009年
7 罗迎福;重视和发展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N];新疆日报(汉);2010年
8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N];光明日报;2009年
9 蒲兰君;六十年共同奋斗 推动新民族关系的形成[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10 李愿 李晓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