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哲学意蕴

陈琳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他理论得以确立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整个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以生产力为基础而展开的,是从生产力这一核心出发所组成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没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建立,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离开生产力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同样,如果我们不能完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就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我们要完整全面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就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唯物基础,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的辩证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的逻辑。本文以马克思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构建为出发点,结合马克思创建其生产力理论的背景依据、形成过程,联系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对当代社会的重大影响,试图解释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真实意蕴。全文主要从六章展开: 第一章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产生条件和历史前提进行研究,分别对弗朗斯瓦·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李斯特等人的生产力理论加以考察、解释和概括,说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来源和在其产生前理论界的状况,在充分肯定了前人理论成绩的基础上简要说明了马克思生产力对其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第二章重点分析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形成过程,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置于历史发展的根基之上,以其在各个时期逐步成熟的思想轨迹为线索,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形成的轨迹及其基本面貌和本质精神,根据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各个阶段不断完善的理论思想,由点及面,勾勒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方向,使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得到历史的印证。 第三章分别从三个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论证了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础实践能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活动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受制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关系的原因及其理论意义,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对生存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 第四章主要论证了传统思想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理解上的片面性,传统思想观念并没有根基于个人发展及社会关系来研究生产力理论,也没有正确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存在这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第五章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对当代的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生产力按客观规律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着重强调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时,生产力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重视对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进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本质含义与实质属性,充分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一部生产力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生产关系的变革史,正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才能推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传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历史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2 牛婷;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性认识[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绍武;;《哲学研究》发表巫继学、崔永和文章探讨生产力的内在因素[J];哲学动态;1981年04期
4 郑志军;试析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5年04期
5 何宝君;曹铁;鄂焕成;;传统生产力理论需要革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6 潘利国;;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J];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08期
7 何树贵;;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简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8 郭大俊;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许新华;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与贡献[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何根富,翁光明;生产力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新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11 杜玉琼,荣文学;论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2 王慎之;;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表征与前景展望[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13 周才贵;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论题[J];企业经济;1998年12期
14 王丽;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5 解保军;;基于生产力理论的“生产的自然条件”概念新探[J];鄱阳湖学刊;2010年05期
16 施本植;从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贡献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思想战线;2002年06期
17 吴潜涛;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评《生产力——理论与现实》[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8 张碧波;;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政策的选择[J];企业导报;2010年04期
19 高敏;对《资本论》中生产力理论的再思考[J];求索;1985年01期
20 赵光辉;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评选第二届全国优秀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的通知[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2 ;第二届优秀生产力理论和实践成果评审工作会议纪要[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3 贾宝云;;从可持续发展观看生产力理论的创新[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第三届全国优秀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评选活动[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专辑[C];2003年
5 ;第四届全国优秀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评选办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6 ;评审工作会议纪要[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7 薛军;赵昆;邹东涛;;在第二届全国优秀生产力理论和实践成果奖颁奖典礼上获奖代表的发言[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8 ;颁奖典礼隆重举行[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9 ;中国生产力学会第二届全国优秀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评委会委员简介[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10 刘天祥;;现阶段专业市场生存空间探讨——基于生产力理论的视角[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志军;历史丛林中的路标[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志强;高速公路运输服务体系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张波;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肖淼;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园;经典作家发展生产力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郑文涛;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生产力理论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萌;比较视域中的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及现代意义[D];河北大学;2013年
4 李岩;邓小平的发展生产力理论[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倪伟波;论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李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7 赵永杰;科学发展观的生产力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8 乔丽娜;基于生产力理论的“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新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谷江平;生态文明下的生产力新探[D];新疆大学;2007年
10 王哲;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人本要求[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世佳;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伟大创新者[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李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获第五届全国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优秀著作特等奖[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首席记者 张淼;围绕追赶跨越调研 当好经济发展参谋[N];牡丹江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鹤;甘肃省生产力学会正式成立[N];甘肃日报;2006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财富的生产能力比财富更重要[N];人民日报;2007年
6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冯必扬;对中国发展规律更自觉地认识[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记者 高爽 张艾阳 刘丽娜;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在沈阳召开[N];辽宁日报;2006年
8 张荣文;企业发展靠什么?[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9 黑龙江省社科联主席 刘世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三次飞跃[N];黑龙江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张书 实习生 吕佳;像创作四大名著一样创作畅销作品[N];湖南经济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