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体系电荷转移理论研究
【摘要】:电子转移与分子体系电子激发态失活的动力学过程息息相关的。当超分子体系的某些特定组分吸收光能后,形成该组分的激发态,并随即发生激发态的构型弛豫以及该激发组分与其他组分间的耦合。此时,外界条件(特别是氢键效应和电场等)对超分子体系的激发态构型和体系不同组分之间的电子耦合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采用量子化学基本理论方法,研究在材料科学应用领域中的重要超分子体系在外界干扰条件下的电子转移过程,更加符合其在应用中的实际情况。
首先,本文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N,N-二甲基和N,N-二苯基取代的氨基二苯乙烯-三联吡啶分子(简写为M1和M2,图2.1)的激发态性质。通过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了它们在质子性和非质子性溶剂环境下的电荷转移激发态构型,探讨了分子间氢键对这两个体系激发态构型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对其激发态发光强度改变的机理。其次,本文采用量子力学方法和非绝热跃迁理论,在GMH “两态”电子耦合模型建立的理论推导过程基础上,通过偶极近似把静电偶极场作为微扰项参数化引入到整个体系的Hamiltonian,同时考虑外电场对绝热态/非绝热态偶极矩的矩阵元的影响和体系电子态之间跃迁能对外电场的依赖关系,发展了GMH电子耦合理论模型,建立计算外电场条件下电子耦合强度的非绝热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适用的判定标准。进一步以此模型为依据,并以在太阳能电池光活性层中的富勒烯衍生物热点分子体系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二维/三维实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外电场对该体系分子电子转移速率影响。
|
|
|
|
1 |
王武林;赵鸿斌;宁静恒;胡羽;陆旭甲;;非水溶性卟啉NTPPH_2和ATPPH_2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光谱学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
2 |
刘芸,潘景浩,张勇;用分子光谱法研究两种水溶性卟啉与磺丁醚-β-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
3 |
章丽;佘世科;高峰;王伦;;一种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荧光法测定抗坏血酸[J];分析化学;2005年11期 |
4 |
张荷丽;洪丽雅;韩春亮;牛云垠;郝景昊;;三维超分子体系[Cd(C_6H_4O_2N)_2(H_2O)_4]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河南科学;2006年03期 |
5 |
;可调谐发光超分子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7年17期 |
6 |
白丽霞;刘欣;王文珍;;氢键连接的三维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天津化工;2009年03期 |
7 |
江致勤;吴树屏;寿涵森;;光氧化反应的研究Ⅱ.9-苯甲叉芴的电子转移光氧化反应[J];化学学报;1988年03期 |
8 |
胡义镇,安静仪,蒋丽金;水溶性竹红菌素及电子转移中间体的光谱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3年05期 |
9 |
郝芬珊;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及其进展[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5年06期 |
10 |
樊建梅,张宝文,曹怡;三氮唑衍生物随pH变化的双稳态性质[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7年01期 |
11 |
桂学琴;汪海燕;王世君;金葆康;;混合自组装层纳米金修饰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行为[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2 |
王晓兰;;Co-Phen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3 |
魏祥龙;罗薇;魏先文;;基于氢键组装的[60]富勒烯超分子体系[J];有机化学;2007年02期 |
14 |
席海涛;孙小强;孟启;潘毅;胡宏纹;;缺电子联吡啶环蕃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8年01期 |
15 |
罗玉兰;吴水珠;;含蒽醌生色团的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致电子转移[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16 |
罗忠鉴
,桂正良
,楊盛书;化学演示实验的研究和改革(Ⅱ)——三个无机化学演示实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
17 |
周建威,杨玉昆,徐广智;非均相电子转移的探讨[J];波谱学杂志;1986年04期 |
18 |
张红芬,潘景浩,常海波,郭玉晶;四-(4-磺基苯)卟啉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电化学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5年10期 |
19 |
侯红卫;米立伟;廖荣宝;桑雅丽;唐明生;朱玉;;金属有机分子集合体[(fcpa)_2bpy]的合成、晶体结构和量子化学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4期 |
20 |
张红芬;潘景浩;常海波;芦飞;郭玉晶;;用三种不同方法研究TPPS_4与DM-β-CD的相互作用[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