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分子体系电荷转移理论研究

汪沙  
【摘要】:电子转移与分子体系电子激发态失活的动力学过程息息相关的。当超分子体系的某些特定组分吸收光能后,形成该组分的激发态,并随即发生激发态的构型弛豫以及该激发组分与其他组分间的耦合。此时,外界条件(特别是氢键效应和电场等)对超分子体系的激发态构型和体系不同组分之间的电子耦合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采用量子化学基本理论方法,研究在材料科学应用领域中的重要超分子体系在外界干扰条件下的电子转移过程,更加符合其在应用中的实际情况。 首先,本文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N,N-二甲基和N,N-二苯基取代的氨基二苯乙烯-三联吡啶分子(简写为M1和M2,图2.1)的激发态性质。通过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了它们在质子性和非质子性溶剂环境下的电荷转移激发态构型,探讨了分子间氢键对这两个体系激发态构型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对其激发态发光强度改变的机理。其次,本文采用量子力学方法和非绝热跃迁理论,在GMH “两态”电子耦合模型建立的理论推导过程基础上,通过偶极近似把静电偶极场作为微扰项参数化引入到整个体系的Hamiltonian,同时考虑外电场对绝热态/非绝热态偶极矩的矩阵元的影响和体系电子态之间跃迁能对外电场的依赖关系,发展了GMH电子耦合理论模型,建立计算外电场条件下电子耦合强度的非绝热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适用的判定标准。进一步以此模型为依据,并以在太阳能电池光活性层中的富勒烯衍生物热点分子体系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二维/三维实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外电场对该体系分子电子转移速率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武林;赵鸿斌;宁静恒;胡羽;陆旭甲;;非水溶性卟啉NTPPH_2和ATPPH_2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光谱学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刘芸,潘景浩,张勇;用分子光谱法研究两种水溶性卟啉与磺丁醚-β-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3 章丽;佘世科;高峰;王伦;;一种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及荧光法测定抗坏血酸[J];分析化学;2005年11期
4 张荷丽;洪丽雅;韩春亮;牛云垠;郝景昊;;三维超分子体系[Cd(C_6H_4O_2N)_2(H_2O)_4]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河南科学;2006年03期
5 ;可调谐发光超分子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7年17期
6 白丽霞;刘欣;王文珍;;氢键连接的三维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天津化工;2009年03期
7 江致勤;吴树屏;寿涵森;;光氧化反应的研究Ⅱ.9-苯甲叉芴的电子转移光氧化反应[J];化学学报;1988年03期
8 胡义镇,安静仪,蒋丽金;水溶性竹红菌素及电子转移中间体的光谱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3年05期
9 郝芬珊;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及其进展[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5年06期
10 樊建梅,张宝文,曹怡;三氮唑衍生物随pH变化的双稳态性质[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7年01期
11 桂学琴;汪海燕;王世君;金葆康;;混合自组装层纳米金修饰电极制备及电化学行为[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12 王晓兰;;Co-Phen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3 魏祥龙;罗薇;魏先文;;基于氢键组装的[60]富勒烯超分子体系[J];有机化学;2007年02期
14 席海涛;孙小强;孟启;潘毅;胡宏纹;;缺电子联吡啶环蕃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8年01期
15 罗玉兰;吴水珠;;含蒽醌生色团的水溶性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光致电子转移[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6 罗忠鉴 ,桂正良 ,楊盛书;化学演示实验的研究和改革(Ⅱ)——三个无机化学演示实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17 周建威,杨玉昆,徐广智;非均相电子转移的探讨[J];波谱学杂志;1986年04期
18 张红芬,潘景浩,常海波,郭玉晶;四-(4-磺基苯)卟啉与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电化学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5年10期
19 侯红卫;米立伟;廖荣宝;桑雅丽;唐明生;朱玉;;金属有机分子集合体[(fcpa)_2bpy]的合成、晶体结构和量子化学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4期
20 张红芬;潘景浩;常海波;芦飞;郭玉晶;;用三种不同方法研究TPPS_4与DM-β-CD的相互作用[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超;陈晓;;基于环糊精包结物的热敏超分子体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于澍燕;;手性在金属-有机超分子体系的化学自组装中[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新远;朱邦尚;颜德岳;;环糊精聚合物超分子体系的构建及其生物医药应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董雪林;柴伟;黄耀东;;新型N-羰基硫脲凝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超分子体系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陈湧;刘育;;具有生物应用前景的环糊精超分子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6 董凤霞;郑莹光;郑海鹏;张瑞丰;沈家聪;;两种稳定自由基之间的电子转移[A];第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8年
7 涂喆研;李象远;;光诱导Alizarin-TiO_2异相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数值计算[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周重文;傅克祥;李象远;朱权;;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的单球模型和TCNQ自交换电子转移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苏鑫;郭东升;刘育;;磺化杯芳烃与光泽精二元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其光诱导电子转移行为[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10 田雷蕾;马於光;;π-共轭分子体系中的力协同效应[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业飞;改进的键耦合路径模型及其在蛋白质电子转移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2 韩镭;羧脒盐桥介导的单重态和三重态能量传递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3 刘晓瑭;共掺体系中稀土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及光谱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希恩;基于卟啉和多吡啶钌/铼的光反应中心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喻淼;含锌和钌金属环糊精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继凤;生物分子体系中电子转移动力学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肖义;新荧光发色体系—含腈萘杂环:分子设计、合成、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易海波;有机共轭体系的光诱导分子间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王健;金属—有机四面体和大环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曹阳;硝酰阳离子的结构、光谱与硝化反应中的电子转移[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沙;超分子体系电荷转移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赵明明;在囊泡表面构筑人工细胞信号转导体系[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樊汝颖;芳环类超分子主体的合成及与C_(60)的相互作用[D];山西大学;2010年
4 方红新;含羧酸配体的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光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武林;氨基卟啉及其衍生物与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玲屏;薄层循环伏安法液/液界面电子转移理论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陆美群;新型环糊精功能超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万华平;有机小分子的电子转移理论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9 黄金玲;对苯醌电子转移的红外伏吸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佟静;二肽体系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秀芹;从通信向电子转移[N];中国信息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金勇;吴骊珠:做“有用”的化学[N];中国妇女报;2011年
3 侯静 付少立 王丽萍;以创新为主流带动全局[N];科技日报;2001年
4 本报通讯员 程曦 记者 丰捷;科学因碰撞而进步[N];光明日报;2011年
5 睿颖;关于化学反应的分类[N];山西科技报;2002年
6 辛秀田;快速污水化验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2年
7 廖政军牟宗琮;感悟成功真谛[N];人民日报;2007年
8 江苏明德实验学校 喻超;无法替代的主体——学生[N];学知报;2011年
9 ;环保型节煤除硫降尘乳液项目评审会举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10 陈希荣;新型纳米玻璃材料[N];中国包装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