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庄子之“静”及与儒释之“静”的关联

王春莉  
【摘要】:“静”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功夫,被儒释道各家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潜移默化在其自身修养理论之中。例如庄子的“静”就被隐藏在诸如“心斋”、“坐忘”、“撄宁”的修养方法之中,而非将其作为一个概念重点强调。庄子是极力言静的,“静”既是一种境界,也是得道的修养方法,他讲“心斋”、“坐忘”,更讲“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游走在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希望通过修养身心使心灵得到无限的自由。本文通过对“静”的梳理和分析着重阐明庄子有关“静”的思想。并将庄子的“静”延续到后世的“静”,即道教、佛教以及儒学中的“静”,而本文又不仅仅将“静”停留在古代哲学思想史中,要体现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进而体现“静”的深远影响。所以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静”之源。阐述“静”在庄子之前各种著作中的意思以及对老子哲学和庄子哲学中“静”的理解,强调“静”在心性修养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庄子之“静”。主要对庄子的“静”进行系统的分析,即从修习“静”的方法以及最后达到的状态进行系统的论述。第三部分:“静”、“净”、“敬”。即道教的“静”,佛教的“净”,以及儒学的“静”与“敬”。道教作为一种长生乐身的宗教,对身心的修炼是尤为讲究的,因此在其修炼方法中就有了专门的“静功”,而佛教也主张“止观”的修习方法,尤其以禅宗体现的更为明显。“观”就是“静观”,停止一切思念,是以静为基础的修习功夫。而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静”逐渐转变为“敬”,宋代周敦颐以儒为主,吸收佛、道思想,提出“主静”的思想,并且将其作为达到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这种说法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四部分:现实世界的现存之静。即将哲学思想上的“静”贴近生活,使“静”在人之为人上得到体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静;;“儒释道”哲思在当今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发扬[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08期
2 黎业明;;湛若水与王阳明关于儒释道问题的论辩[J];学术研究;2009年06期
3 孙哲慧;;陶诗中的儒释道[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赖功欧;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J];农业考古;2000年02期
5 杨清平;试论六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岭南地区葬俗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6 宋道发;;本迹史观视野中的三教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9年02期
7 常妙;;山东青州举行首届儒释道传统文化高峰论坛[J];法音;2009年12期
8 苑宜江;;茶文化与儒释道[J];散文百家;2010年07期
9 叶小文;任法融;传印;杜维明;;儒释道三家的当代对话——“中华之道儒释道巅峰论坛”纪实[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孙建平,朱汉民;蒙元帝王的儒释道观及其演化[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11 孙德喜;《西游记》:神圣的解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2 袁作兴;儒释道与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J];怀化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13 张兴发;;首届中国(山东)儒释道传统文化高峰论坛在山东青州举行[J];中国道教;2009年06期
14 孙金荣;;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儒释道意象[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15 赵章超;也谈《红楼梦》中的命定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6 罗昆,李煌明;论儒家至乐与释老至乐的同异[J];思想战线;2005年06期
17 谷艳;;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J];沧桑;2010年04期
18 孙利中;明清呼和浩特儒释道三教寺庙概述[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Z1期
19 丁冠之;历史与哲学的交融——读《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J];孔子研究;2004年06期
20 季羡林;;和谐之道[J];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深;;文明冲突与合作中的基督教伦理与儒释道伦理[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郑晓江;;生死“认命”与生死智慧——以佛教《心经》为中心[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吴凤春;;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圆明园景群中的体现[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4 张如良;;对发展陕西文化旅游产业问题的反思[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姚炎祥;;关于高僧大休研究的思考[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张如良;;对发展陕西文化旅游产业问题的反思[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裴斐;;李白个性论[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8 孔妮妮;;从佛教与道教的对比中看李白思想转变的必然性[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9 “关公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赵波;陈建成;;关公文化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周振东;田祥喜;孙瑞松;;浅论李时珍对阴阳五行说的继承与发展[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小山;李翱生平与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9年
2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张冬卉;和之以天倪[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周叶君;《淮南子》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6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莉;庄子之“静”及与儒释之“静”的关联[D];辽宁大学;2012年
2 庄鹏;浅论庄子之梦[D];云南大学;2011年
3 罗媛;庄子社会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冯盘根;《庄子·内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丽文;庄子“间”的哲学释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向群;庄子幸福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婷;庄子和柏拉图自由学说的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李凯;庄子处世之道探微[D];海南大学;2010年
9 贺艳军;庄子“逍遥”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彦荣;试析庄子生命本位主义的哲学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永君;儒释道相互关系之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邸永君;儒释道:共撑传统精神大厦[N];中国民族报;2003年
3 书评人 以礼;解析儒释道的基本人生观[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宋志明;安顿价值 培育精神[N];光明日报;2006年
5 记者  罗学锋;张学忠来乐调研“第一山”建设项目[N];乐山日报;2006年
6 裴礼辉;三花并蒂儒释道 蕴和寓静武夷茶[N];闽北日报;2009年
7 本版编辑 黄海川 蒋悦明;商界国学热[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南京大学哲学系 许颖;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N];光明日报;2008年
9 刘荣青宋殿斌 李志辉 战超;打造“圆心”[N];德州日报;2008年
10 罗龙炎;涵养民风 化育和谐[N];九江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