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ensus变换的区域立体匹配算法研究
【摘要】:立体视觉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立体视觉主要采用两台或多台摄像机对同一景物进行拍摄,根据几何原理将不同位置获取的二维图像信息进行三维重建,从而恢复原景物的三维信息。一个完整的立体视觉系统包括五部分,即图像获取、摄像机标定、立体匹配、三维重建和后期处理。立体视觉系统中立体匹配部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立体匹配中的双目立体匹配是根据人类视觉原理从两个不同视角对同一视觉目标进行观测,将在不同视角下获取的感知图像进行匹配,通过匹配可以确定两幅图像对应像素点之间的位置偏差,最后通过三角测量原理获取景物的三维信息。双目立体匹配主要应用于机器人导航、微操作系统的参数检测、三维测量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立体匹配算法众多,通过对算法的匹配精度与实时性两方面的比较,本文选用鲁棒性好,运算复杂度低,易于采用硬件加速技术基于Census立体匹配算法进行研究,选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作为实现平台。
在匹配算法的研究中,为了提高原匹配算法的精度,本文对原有Census变换进行改进,改进的Census变换将邻域像素与中心像素和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到一个两位的编码。在代价聚合时采用自适应权重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匹配精度。在匹配代价计算时,本文将互信息与图像的梯度信息相结合作为新的相似性测度,代替原算法中的汉明距计算匹配代价,可以达到提高立体匹配精度,特别是物体边缘匹配精度的目的。
在硬件部分设计时,本系统利用QuartusII中的移位寄存器实现了图像数据的缓存窗口的设计,同时实现了亚像素模块,LRC检测模块,互信息计算模块,梯度信息计算模块等的设计。为了确保立体匹配系统的实时性,本文利用FPGA并行计算结构和流水线技术,提高了Census变换,匹配代价计算等部分的运算效率。
最后,采用图像库中的立体匹配图像对进行实验,并结合实验结果从匹配精度和实时性两方面分析本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
|
|
1 |
闫帆;许南山;彭四伟;;基于多摄像位的空间定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07期 |
2 |
阮利锋;王赓;盛焕烨;;基于标志点识别的三维位姿测量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8年11期 |
3 |
牟雅丹;;立体匹配算法的比较[J];技术与市场;2009年12期 |
4 |
马桂珍,谌海新,马丙辰;基于双目视觉的手术器械跟踪定位技术[J];微计算机应用;2005年02期 |
5 |
徐彦泓;朱云芳;杜歆;刘济林;;非参数化立体匹配算法的FPGA实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2期 |
6 |
张金苓;王琰;;基于特征约束的图像点匹配算法[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7 |
袁宏永;刘申友;;由一般运动估计模型约束的立体匹配方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5年04期 |
8 |
丁震,唐振民,杨静宇,邬永革,柳健;一种渐进的立体匹配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7年S1期 |
9 |
弥丽丽;潘建寿;刘继艳;;融合灰度和梯度的MRF模型的立体匹配[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年24期 |
10 |
钟声;石青云;程民德;;基于小波变换的立体视觉匹配方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4年01期 |
11 |
霍智勇;朱秀昌;刘天亮;;基于线性生长的区域立体匹配算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1年04期 |
12 |
周春燕;贾渊;;基于遗传算法的图像配准研究及改进[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年08期 |
13 |
刘正东,孙权森,杨静宇;基于特征约束及区域相关的体视匹配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34期 |
14 |
刘维;罗桂娥;杨欣荣;;一种快速鲁棒区域匹配算法[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31期 |
15 |
高宏伟;李斌;李泽东;于洋;;基于极线校正逆变换的立体匹配算法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16 |
游素亚,柳健,万发贯;一种基于相位基元的立体匹配方法[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S2期 |
17 |
周东翔,蔡宣平,孙茂印;基于灰度段的立体匹配算法[J];软件学报;2001年07期 |
18 |
陈佳;杨进华;张金泉;雷美荣;;基于单个摄像机的双目立体视觉测距技术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9 |
苏胤杰;;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立体匹配[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24期 |
20 |
李海军;;基于双目视觉的自动跟踪系统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