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因素研究
【摘要】: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虽然全世界央行都在奋力救市,无奈这股“旋风”太快太猛,随即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经济低迷,国际上许多优秀企业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诸如福特、通用等跨国公司一度宣布申请破产,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2015年末,我国对外投资净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大关。“十三五”的“一路一带”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持续推进的“走出去”政策支持与金融危机共同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一年比一年活跃。除了像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大型企业以外,很多民营企业如吉利汽车、复兴国际、大连万达等也加入到这股并购大潮中来。不过企业海外并购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畅。一件件海外并购失败案也在不断地敲打着国内企业家的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的失败呢?正是基于这个问题,本研究希望在相同背景下,对导致海外并购案的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个案中寻找共性,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我国海外并购的成败。首先利用2008-2014年海外并购数据,对涉及海外并购行业较多的行业中,选取资源、汽车和家电企业中典型的三个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不同行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以及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点。其次,针对不同的研究角度,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以海外并购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海外并购成败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并购成败的定义应囊括并购实施前和并购实施后两个阶段。宏观因素是并购实施前影响企业并购交割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而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则是影响企业并购后运营成败的主要因素。本文依据邓宁的OLI范式理论,构建涵盖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交易层面的综合模型来分析影响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因素。再对综合模型中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单独做分析,分别建立宏观因素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假设和微观因素视角下影响因素假设。宏观因素视角重点关注在并购交割完成前影响海外并购的成败因素,而微观因素视角则重点观测在海外并购交割完成后企业后期运营成败的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部分,针对设计的综合因素模型和待验证假设因素,采用Logistic模型回归,以Zephyr国际并购数据库中2008-2014年我国1006起海外并购案为研究对象,设立制度、自然资源、高科技、国有制、私有制、并购经验等15个变量,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败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制度质量、制度约束力、企业所有制对企业并购成功有显著影响;而东道国制度质量差、并购产业为敏感行业和并购企业自身为国有企业则与并购失败显著相关。在宏观因素模型中,采用多元协整分析模型,以1988年到2014年我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为样本,选择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商品进口额增长率和货币供给量等宏观因素为解释变量。通过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对2008年前后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宏观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货币供给量对海外并购交易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汇率、利率和商品进口增长率对海外并购交易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海外并购的影响在2008年前后没有显著的改变,利率对海外并购交易额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变强,而汇率和货币供给量对海外并购交易额的影响在2008年后逐渐减弱。在微观因素模型中,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68份调查问卷中获取数据,从企业战略、组织整合和企业财务三个维度,选取12个变量从绩效的角度来验证海外并购后企业经营绩效的成败是否与企业战略、组织整合和企业财务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战略、组织整合和财务与海外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即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应该是基于:收购公司可能选择了错误的目标,目标公司可能整合不利,以及收购方可能支付了过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