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发展水平与路径选择研究
【摘要】: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点被提升为战略高度,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久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发展的农村补助与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新时代,乡村发展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局面,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愈发显著,农村与城市差距的扩大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人力资本发育不良,乡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低,粗放的发展方式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问题显著,因此中央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吸收了“三农”政策的优秀内涵,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乡村兴则国兴,研究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发展水平与路径选择是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必然要求。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在近年来大量发表,学者们研究的方式主要是将乡村振兴独立出来进行路径和政策建议分析,但中国“三农”政策具有连续性与时代性,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将乡村振兴进行单独分析很难把握全局特征和问题的关键,这篇论文提供一种历史维度的研究思路,其一,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乡村历史演进和农业政策相联系,从中国城乡关系入手,从历史上解释乡村的衰败的因与果并对乡村的发展与振兴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研究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其二,编制乡村振兴指数,在2011-2017年时间维度上以及在全国、分区域和分省三个层面对乡村振兴整体情况分成五个维度的指数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中国这一时期乡村振兴的成就与问题,从中提炼出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最后提供政策建议,确定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依据上述思路,这篇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即绪论、乡村振兴相关概念与理论、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演进及现状、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实现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本研究提供了以下观点: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方面,应采用偏乡村发展政策和构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体系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打破城乡要素壁垒,推动城乡要素全面高效流动。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方面,应通过推进产业、生态、文化、治理、民生这五大振兴路径,全面高效的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