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普惠金融,即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将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所有需要的人,最早由英国提出,是针对金融排斥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近年来,普惠金融迅速在全世界得到认同,并在G20国家之间得到强化,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应当从国家层面建立普惠金融发展战略。2012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G20峰会上首次解读了普惠金融;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一新理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若要在2020年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坚持发展普惠金融,增强为“三农”、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服务的力度,将普惠金融定为“十三五”时期金融改革的六大重点领域之一,并将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提高至国家层面。中国提出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是对国际间金融发展问题的回应,也是对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普惠金融的重心在农村,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备程度和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国或一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然而,由于金融排斥的存在,农村经济主体很难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融资。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商业化已蔓延到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在大大提升农信社资本金、缓解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同时,也加剧了农信社对农村的金融排斥。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破解,反而更加严重。据统计,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在县域金融机构的数量7年间减少了2186家,我国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在下降,从农信社获得贷款的农户比例也在逐年小幅下降,这与近年来国家引导资金向中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转移不相符合。而且,2007年以来广泛设立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也未达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效果,事实上,这些村镇银行已然成为大银行的控股子公司,县域资金正在通过这些村镇银行流向大城市。为此,国内借鉴国外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从国家层面上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战略,并将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重点定位在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必然是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重心。普惠金融主张信贷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主张每个人都有平等、公平地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这种主张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增加了伦理约束,即金融机构在获取自身利润的同时,也要保障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因此,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展普惠金融,本质上是对近年来金融发展的一种反思,也是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反思;普惠金融的实现需要金融创新,现有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普惠金融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制度、产品、监管等方面的创新;普惠金融是金融伦理的一次具体应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普惠金融关注的对象和采取的对策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人文关怀,是反贫困的,反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章:第1章是绪论。本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的文献,说明普惠金融侧重于为所有人提供金融服务,其主要目标是减少贫困,而农村金融侧重于通过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进而降低农民贫困。普惠金融和农村金融是金融的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层面,主要目标都是减少贫困,而农民又是贫困人口总集合中的最大子集,因而农村与普惠的结合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是农村普惠金融。第2章是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概念界定。本章界定了普惠金融和农村金融发展相关概念,指出货币金融从一开始就具有普惠性特征,体现平等、公平、正义、共享等金融伦理;农村金融发展不是单纯的金融规模、结构、效率的变化,也不仅仅体现在利率、汇率、准入条件的市场化和自由化,也不是单纯强调金融整体功能对经济的影响,而是应该更加强调农村居民的信贷权和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力。普惠金融强调的是对所有阶层,特别是对于贫困人口的影响,强调平等、公平、正义和共享。因此农村金融发展也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这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第3章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基础理论概述。本章对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金融发展一般理论的发展路径为:金融结构变迁—金融自由化—金融功能观—金融排斥(普惠金融)。国外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路径是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金融发展权理论;国内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路径是农村政策性金融理论—农村合作性金融理论—农村三维金融理论—农村普惠金融理论。可见,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都找到了同一个汇合点,即农村普惠金融。第4章是中国农村金融供需博弈模型与普惠金融约束。本章基于博弈论方法,分析了导致农村金融资金供需短缺的因素,结果表明金融抑制会降低农村金融供给,而有效的市场监管会引导农村金融需求的提高。但是,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抑制、农业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政府过度干预、农村金融机构高成本和农村金融意识缺乏等众多约束,这些约束会降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内生增长模型下,农村普惠金融水平低下会降低农村储蓄转为投资的效率,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第5章是普惠金融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实证研究。本章以中国人民银行构建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测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构建模型分析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子,通过构建农村金融发展模型,从普惠金融的视角研究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指出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有显著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区域间金融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收入差距问题。第6章是基于普惠金融视角推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章结合中国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约束和影响因子,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推进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即加大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供给、促进多元化农村普惠金融机构供给、创新金融工具加强农村普惠金融产品供给和积极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制度供给,通过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实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观点创新:文章首次提出货币、金融从一开始就具有普惠性特征,体现着平等、公平、正义和共享等金融伦理;农村金融发展不是单纯的金融结构变迁、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功能演进,农村金融发展强调对所有个体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贫困人口的影响,体现平等、公平、正义和共享(普惠金融)。(2)理论创新:文章首次将农村普惠金融作为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视角,提出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是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新阶段,并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中增加了普惠约束(平等、公平、正义、反贫困),将普惠金融纳入农村经济内生增长模型,构建了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框架。(3)研究方法和指标创新:文章基于博弈论分析方法探讨导致农村金融资金供需缺口的因素,农村金融供需双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受到严重抑制,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严重的金融约束。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计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反思,提出应更加强调能够突出农民信贷权的农户贷款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并以此说明中国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发展是缓慢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测量由于数据在取得渠道、各来源出处统计口径不一致、合并数据方法不同等原因,可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此外关于普惠金融的内涵,本文虽然做了总结,但由于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不当之处,后续还应该在普惠金融本质方面做更深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