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孙英杰  
【摘要】:“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的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上正式提出的,其后,二十国集团(G20)、经合组织(OECD)、普惠金融联盟(AFI)和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等国际组织相继出台了推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框架、行动和发展规划。之后,在2010年的首尔峰会、2012年的墨西哥峰会、2013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年会和圣彼得堡峰会、2014年的布里斯班峰会以及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等国际重要会议上均将其作为突出议题来进行广泛的讨论。可见,普惠金融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对象。诚然,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也不例外,将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将“发展普惠金融”正式写入决议,并相继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发展普惠金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农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2016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普惠金融发展战略。2017年,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2018年10月,财政部下达百亿专项资金来扶持普惠金融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再次明确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性、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由此可见,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基于此背景,如何客观准确评价当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着力挖掘其地区差异原因、精准捕捉地区差异的演变规律和变化趋势以及全面厘清调整方向将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于此,本文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综合评价来明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现状和程度,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收敛性检验来把握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进特征及变化趋势,试图通过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来厘清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化发展的机理,以此来为弱化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以及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言献策。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通过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来说明本文撰写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的阐述,来进一步明确本文的总体规划。最后,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相关文献回顾部分。该部分首先对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具体包括普惠金融发展重要性、普惠金融内涵、普惠金融发展测度以及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其次,针对上述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得出非常有必要对我国当前普惠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以期为普惠金融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谋取一剂良药。第三章是普惠金融发展范畴及理论基础部分。首先,通过对普惠金融的概念、特征及体系框架的介绍来深入阐释普惠金融的内涵。其次,通过对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原则、意义以及沿革的介绍来厘清普惠金融发展的脉络。最后,通过对金融功能论、金融抑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论、金融排斥论以及区域金融论等相关理论的详细阐述,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度部分。首先,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这里从金融服务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以及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选择19个指标来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其次,是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测度方法的选择,这里采用标准欧式距离法进行测度,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各维度以及子指标的相关权重。最后,对普惠金融发展区域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地区差异的结论。第五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综合评价部分。首先,采用加权平均离差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但差异程度有所下降的结论。其次,采用基尼系数法和泰尔指数法对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大小,以及这些差异的存在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且各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组间和组内的差异程度均趋于减弱的结论。第六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收敛性检验部分。首先,通过对收敛假说的理论阐述来诠释普惠金融发展也应符合收敛特征,即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会逐渐弱化。其次,采用β收敛检验从静态的角度检验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趋势。最后,采用核密度收敛检验以及马尔可夫链收敛检验从动态的角度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特征、变化趋势以及转移情况进行深入探析。第七章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探讨部分。在前述已挖掘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明显但差异具有减弱趋势的基础上,本部分将继续以三大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样本,采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平面与立体的融合分析,以此来捕捉各影响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影响,为后续的政策建议埋下伏笔。第八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首先,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测度、区域差异的综合评价、收敛性检验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其次,根据得出的结论给予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为普惠金融高效提升金融供给侧服务能力开出政策药方。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及需要未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指标的创新。对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传统的指标主要从渗透性、接触性和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来进行,且指标选择大多集中于银行类指标,而普惠金融发展的主体,不仅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应包括保险类等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传统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构建指标的选择上不仅包含了银行类相关指标,还包含了保险类相关指标,并对相应指标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与延伸,以期更为全面的从金融服务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以及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对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其测算结果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际状况更为真实和贴切。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在传统的研究范式分析中,更多局限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探讨。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特征表现出更为细致的诉求,单纯以依据地理位置划分的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分析显得有所局限,鉴于上述考虑,本文在进行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时,不仅对其进行了传统的东中西三大地区分析,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探讨,以期为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予以精准把脉。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收敛假说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用以研究经济系统中不同经济个体间以及不同经济个体与经济整体间的变化趋势的。文中尝试将收敛假说运用到普惠金融发展当中,探讨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以挖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受到资本投入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其增速逐渐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增速是否相趋同,各地区普惠金融增速与整体普惠金融增速是否存在趋同趋势,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动态演进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地区间以和地区内部的各个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转移情况,以此来深入探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协调性和均衡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李文瑞;;普惠金融发展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甘肃金融;2016年03期
2 陆凤芝;黄永兴;徐鹏;;中国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7年01期
3 韦婧;;浅谈农村普惠金融的法律问题[J];法制博览;2017年24期
4 张洋峰;;河南省普惠金融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13期
5 任森春;占韦威;;关于普惠金融最新研究进展[J];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09期
6 贝多广;张锐;;试论普惠金融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J];财经智库;2016年05期
7 陆岷峰;汪祖刚;;普惠金融的风险运行特征、管理难点与破解之道[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8 满红智;;对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认识[J];时代金融;2015年15期
9 罗永进;;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建议——以衡水市为例[J];河北金融;2014年09期
10 施金艳;;安徽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J];营销界;2019年42期
11 刘一江;;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营销界;2019年42期
12 韩权尚;王欣嘉;齐婉霖;;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创新研究[J];对外经贸;2019年11期
13 屈圆歆;;普惠金融中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应用[J];区域治理;2019年31期
14 朱丽燕;;推进宁夏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J];时代经贸;2019年34期
15 张丹;;河南省普惠金融扶贫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9年11期
16 郭潭;;普惠金融助力金融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年12期
17 杨佳琪;;基于普惠金融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纳税;2020年02期
18 朱鹤仪;张泽凡;;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探究[J];纳税;2020年04期
19 沈建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五个路障与快速道建设探索[J];全国流通经济;2019年36期
20 梁聪丽;;商业银行普惠的两面性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慧毅;诸立达;;基于普惠金融指数的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研究[A];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7年
2 ;践行普惠金融使命 硬核支持复工与振兴——吉林银行“支小再贷款”投放稳居吉林省首位[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管理创新成果汇编(一)[C];2020年
3 ;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A];北京保险学会2019专题文集(下)[C];2019年
4 龙行燕;;浅谈提高幼儿园的普惠率的途径[A];2020年学校管理与教学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20年
5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缩略语[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6 李保东;;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序言[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7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概要[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8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第一章 亚洲普惠金融发展特点与生态体系构建[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9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第三章 亚洲普惠金融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10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 参考文献[A];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2020年
11 魏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建议——访村镇企业,拓普惠金融深入展开之路[A];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20年
12 朱俞震;罗翔;汪怡洋;;浙江保险业与普惠金融的合作机制及路径研究[A];浙江保险科研成果选编(2017年度)[C];2018年
13 潘功胜;;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考[A];《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C];2015年
14 宁凯娜;;浅析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A];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15 焦瑾璞;;中国普惠金融十年再发展[A];《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C];2015年
16 焦瑾璞;;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17 潘功胜;;普惠金融的几个误区[A];《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C];2015年
18 焦瑾璞;;普惠金融的国际经验[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19 孙国茂;杨杨;安强身;张文强;孙婷婷;袁青萍;;《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A];山东省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C];2016年
20 刘树新;;广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广东12地市的调查[A];市场经济与创新驱动——2015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孙英杰;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20年
2 高霞;当代普惠金融理论及中国相关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李晶;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7年
4 韩晓宇;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减贫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7年
5 卢盼盼;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
6 马建霞;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彭向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8 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9 张勇菊;我国普惠金触发展程度及促进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朱一鸣;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20年
11 孙硕;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12 殷绪螺;外部环境视角下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13 龚沁宜;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支出型贫困减缓的研究[D];兰州大学;2020年
14 李柳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年
15 张珩;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6 羿建华;小额贷款公司的社会绩效及其实现机制[D];山东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戴宁;甘肃省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兰州大学;2020年
2 刘玥彤;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研究[D];华侨大学;2020年
3 付昊一;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20年
4 孙绪换;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解影响效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0年
5 章涧梧;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20年
6 李玉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20年
7 陈兵方;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19年
8 孟歌;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年
9 杨双;我国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9年
10 赵德治;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年
11 马闻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20年
12 俞飞飞;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20年
13 高世超;普惠金融扶贫效率分析[D];山东大学;2020年
14 丁李平;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及收敛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15 刘妃;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16 高汪洋;普惠金融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17 刘芳;印度普惠金融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18 王亚超;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路径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19 陈诚;普惠金融制度完善的政府对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
20 龙佐佳;普惠金融与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杜冰;普惠金融加快数字化或成最大看点[N];金融时报;2021年
2 本报记者 刘世昕 崔丽;社保要在普惠全民的基础上走向公平[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陈璇;社会保障:呼唤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N];中国青年报;2012年
4 蜀川;普惠金融:困境与破冰[N];经济观察报;2014年
5 通讯员 王森道 苏云莹;农行广元分行 “4+N”模式推广普惠金融[N];农村金融时报;2020年
6 记者 余建文;民生普惠共享,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N];宁波日报;2020年
7 ;坚守普惠医疗初心 美年健康获“2019年度中国受尊敬企业奖”[N];经济观察报;2019年
8 记者 焦葵葵 通讯员 陈晓东;我市银行业加大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N];平顶山日报;2020年
9 记者 毛瑜琼 包小莉 通讯员 何澄;全省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N];衢州日报;2020年
10 本报记者 王爱静 通讯员 孙丹阳 王令威;浙江农信 “无感授信”让小额普惠贷款惠及更多农户[N];农村金融时报;2020年
11 记者 张正伟 易鹤 张凯凯;聚焦数字普惠 2022年末实现“四大覆盖”[N];宁波日报;2020年
12 记者 张正伟 通讯员 张立峰;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改变你我生活[N];宁波日报;2020年
13 文乐乐;农村普惠金融的“冰与火”[N];中国科学报;2014年
14 南康区委副书记、区长、赣州国际陆港党工委书记 何善锦;探索革命老区普惠金融发展之路[N];赣南日报;2020年
15 本报编辑部;普惠金融既要“普”也要“惠”[N];农村金融时报;2020年
16 李秀娟;农行辽源分行:扎实推进普惠金融工作[N];辽源日报;2020年
17 本报记者 宓家峰 孙艳芹 通讯员 张新明 张磊;城乡教育并进普惠万千学子[N];淄博日报;2020年
18 本报记者 郑源源;服务微弱经济体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N];农村金融时报;2020年
19 记者 杨沛洁;做好普惠金融 支持企业发展[N];平顶山日报;2020年
20 本报首席记者 胡宏开;要“可用”,还要“易用” 数字普惠金融应该这样干[N];中华合作时报;202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