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生生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曾繁仁提出构建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原生性的中国生态美学,并将之命名为“生生美学”。本论文对曾繁仁教授“生生美学”思想的研究共分成三章。第一章是总结曾繁仁“生生美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分为两节——西方生态美学研究、中国古代的生态审美智慧。第一节西方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深层生态学理论及生态批评的文学批评实践。“生态学”从自然科学的一个术语被引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深层生态学和与其相应的生态批评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发展,进而走向系统的过程。曾繁仁在回顾这个发生发展过程的同时甄别其理论价值,为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汲取理论资源。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生态审美智慧,集中在先秦时代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理论经典中,是本章的重点。第一部分,儒家的生态审美智慧,蕴含在《论语》和《周易》两部经典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和表述都蕴含着生态审美思想:第一,“天人合一”,从哲学观上来说体现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哲学观;第二,“和而不同”,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和谐共生状态;第三,“不违农时”,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智慧;第四,提倡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第五,“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诗性思维表达了对自然的友好态度;最后,“仁者爱人”的早期人文主义。儒家另一经典《周易》中同样蕴含着深厚的生态美学智慧,简单总结为几点:第一,哲学观上,“生生为易”蕴含着生态中心的存在论哲学观;第二,从宇宙万物的诞生和运行规律上,“乾坤”、“阴阳”和“太极”等概念表现出一种生态中心主义的哲思;第四,从生态伦理上,倡导一种“坤厚载物之古代大地伦理学”等等。第二部分,道家的老庄哲学-美学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一是“道法自然”,二是“道为天下母”,三是“万物齐一”论,四是“天倪”、“天钧”所包含的生物链思想。第二章梳理曾繁仁教授“生生美学”思想提出的过程。按照研究成果的时间顺序,第一节介绍曾繁仁教授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曾繁仁赞同广义的生态美学概念,哲学观上,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实践观;宇宙观上,生态美学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中心主义;审美观上,生态美学是一种中和和谐的审美观;从美学资源的角度看,生态美学力图在学术研究中实现中西话语的平等交流。相应地,曾繁仁提出了文学生态批评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和文化立场,以及实现路径的几种可能性。第二节介绍曾繁仁教授“生生美学”思想的提出。他认为生态文化是中国“原生性的”哲学智慧,并把西方生态美学常用的“环境”一词与中国生态美学常用的“生态”一词做了词性和哲学观的比较,认为“生态”一词更符合生态中心主义的哲学观,结合“生生之谓易”的提法,提出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并将之命名为“生生美学”。第三章,“生生美学”思想的内涵,分为文化特点和基本范畴两个小节。第一节,“生生美学”思想有四个文化特点:“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太极图式”的文化模式、线型的艺术特征。第二节是“生生美学”思想的七个基本范畴。一是诗歌之“意境”,二是书法之“筋血骨肉”,三是绘画之“气韵生动”,四是戏曲之“虚拟表演”,五是园林之“因借”,六是古琴之“琴德”,七是年画之“吉祥安康”。最后是结语部分。曾繁仁自己关于生生美学的一段表述,既蕴含了他的学术理想,同时也是曾繁仁“生生美学”思想的学术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