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网络效应的ICT产业标准竞争与合作研究

耿乃国  
【摘要】: ICT(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在经济社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ICT产业表现出了与传统产业明显不同的技术特点和经济特征。网络效应显著,就是ICT产业所具有的一个经济特征之一。在ICT产业中,技术标准不仅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手段和目标,而且也是影响和决定产业绩效的最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ICT产业技术特征的分析,来深入研究ICT产业技术标准竞争策略与技术标准合作行为。 在网络效应显著的产业中,存在一条“预期实现的需求曲线”。由于这条“预期实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凹的二次曲线,市场将会出现多重均衡现象。存在一个较小网络规模的“临界容量”均衡点,和较大规模的“大网络均衡”点。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较小网络规模的“临界容量”均衡点是一个发散的不稳定均衡;较大规模的“大网络均衡”是一个收敛的稳定均衡。在网络效应显著的产业,厂商为了获得市场主导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要通过竞争手段,在正反馈的作用下,达到“大网络均衡”点,从而达到“赢家通吃”的目的。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信息社会的发展,标准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标准已经从传统经济中所起到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产品信息、保障生产安全等作用,转化为产业竞争策略、提高进入壁垒手段,乃至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地位。在ICT产业中,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技术含量高、技术复杂程度高、技术更新速度快、技术兼容性及网络效应显著等特点,技术标准在ICT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ICT产业中,拥有技术标准是厂商获得“大网络均衡”的最有效手段。在技术标准的获得上,厂商将根据市场的结构的不同,采取标准竞争或标准合作的不同行为。 本文的分析基础是传统的SCP框架,但对企业的行为提出了修正。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通常是以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理性”厂商为基础,将新古典主义完全竞争效率作为衡量产业绩效的标准,以此来讨论不完全市场。在传统理论中,最优的市场结构应该是“完全竞争”的。根据斯密—杨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集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集中化主要表现为几个大厂商共同占有市场的形态,即寡占的市场。在这个条件下,市场的串谋行为就成为衡量市场价格稳定和均衡的关键。也就是说在传统理论中,市场在寡占的市场结构中,合谋是必然的。在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无法共存的,合作一定是扼杀竞争和伤害社会福利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之所以将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看作是无法共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供给方规模经济,假设消费需求是线性的,但是当我们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企业之间的市场行为时,却可能颠覆这一传统的理论判断。 在网络经济中,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在正反馈的作用下,需求方规模经济作用明显。在“预期实现的需求曲线”存在的前提下,垄断厂商的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总剩余,存在“同向变动”的趋势。垄断厂商并不一定是以降低产量、提高垄断价格的行为获得垄断利润,这与传统产业存在明显的不同。厂商为了获得更大的网络效应,存在垄断厂商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和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力。在ICT产业中,技术标准合作会对社会福利起到促进作用。在ICT产业中,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技术标准增进了产品间兼容和互联性,通过扩大网络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使网络效应发挥出更明显的作用。由于ICT产业自身的技术特征,单个企业由于各方而的局限性,独占标准非常困难。由于实现兼容或互联性可以实现更大的网络效应,在ICT产业标准形成过程中,合作往往是最明智的选择。技术标准合作,充分发挥了ICT产业网络效应明显的产业特征。此时,合作并不一定是合谋的。而且,由于ICT产业的技术创新不再是传统的替代性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在相同的标准架构下的互补性模块创新,只有实现不同模块技术的共同利用,每个企业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否则会产生阻碍创新的“反公共地悲剧”。 政府在技术标准形成中应起到积极作用。在ICT产业技术标准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标准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以及ICT产业网络效应明显等特征,政府的适当干预是会对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但是,政府是否干预应该根据基于网络效应的市场运行是否存在失灵来相机决策。在标准形成初期,网络效应不十分显著、市场对技术选择方向不十分明确时,政府不应介入,应该主要依靠市场的竞争性选择过程;在标准形成一家垄断的格局下,政府应该重点关注在位企业是否存在标准滥用行为;在新旧技术换代的阶段,政府的干预主要是防止现有技术标准对下一代技术标准发展的阻碍。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ICT产业技术标准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国外优势企业组成的标准联盟的策略性行为障碍,因此应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标准创新战略,培育和发展中国的技术标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龚艳萍;施双明;;技术标准合作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2 胡彩梅;韦福雷;;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年03期
3 吕勇;刘彬彬;陈季翔;;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的标准信息服务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0年02期
4 李宁;车国富;;技术标准推动昆明新型工业化建设[J];中国标准化;2010年08期
5 陈永义;;模糊控制技术标准化[J];中国标准导报;1997年04期
6 史福荣;;走出误区,全面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J];中国标准导报;1996年04期
7 李正;胡京平;;永远把保安全放在首位——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安全与电磁兼容检测中心自律建设[J];认证技术;2011年07期
8 刘锡荟;;IEC重视模糊控制技术标准化[J];中国标准导报;1997年04期
9 张翀;龚艳萍;;FRAND许可规则下标准化技术的治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7期
10 马国辉;袁隆平;;论杂交水稻的技术标准化趋势与对策[J];中国标准导报;1997年05期
11 刘杰;郭天宇;;自主创新成果是技术标准的核心内容[J];中国标准导报;2008年02期
12 ;全国半导体照明电子行业标准发布[J];电源技术应用;2010年03期
13 ;2011平板消费趋势:3D与智能[J];中国数字电视;2011年07期
14 李晓新;;国家能源局批准成立“能源行业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四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水力发电;2011年05期
15 马国辉;袁隆平;江涛;;三系杂交稻技术系列标准研制与应用的体会[J];中国标准导报;1996年06期
16 ;中国标准导报1997年要目[J];中国标准导报;1997年06期
17 ;《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标准完成审定[J];认证技术;2011年04期
18 梁丽华;;《模糊控制装置和系统》系列标准中的三个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定[J];中国标准导报;1998年01期
19 水忠明;王涛;曾已泷;;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瓶颈的分析[J];科技传播;2011年12期
20 ;杜比数字+入选地面数字电视接收端国家标准[J];广播电视信息;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良栋;;口腔摄影技术标准化的探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伟;李兆友;;技术标准对企业新产品研发的影响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介[A];第七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2008上海市颗粒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俞宏军;李保明;;工厂化农业技术标准研究浅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胡昌琪;;论技术标准化与专利化的辨证关系——技术标准化与专利化的理解[A];2005年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5年
6 赵兴春;刘健;;法庭DNA技术标准化之我见[A];第二次全国法医物证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攀;;多肽健康食品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问题的探讨[A];纪念第39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新旗;;技术性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A];福建省标准化协会论文集[C];2005年
9 梁时中;;香港与内地在法庭科学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方面的比较[A];内地与香港法证科学标准化、规范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玉武;姜文忠;王晓华;;瓦斯治理标准体系的探讨[A];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与实践——2008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乃国;基于网络效应的ICT产业标准竞争与合作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张研;技术标准化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赓金洲;技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互动机理及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尹莉;竞争性垄断市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裘涵;科学技术论视野中的技术标准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吕宗英;通信技术标准化及其战略选择[D];东北大学;2006年
7 李大平;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丁继锋;网络效应与ICT产业的标准竞争[D];暨南大学;2007年
9 孙耀吾;基于技术标准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詹映;专利池的形成: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晓伟;吉林省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儒雅;论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劫持[D];重庆大学;2012年
3 汤超;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标准化关系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庄延良;胶南市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马晓慧;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6 裴蓓;基于技术标准化的高技术企业联盟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温晓林;杨凌农业技术标准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陶传良;吉林省中医药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靳峰;技术标准国际化下专利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万玉明;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权滥用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膺浩;全国激光修复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沈成立[N];沈阳日报;2009年
2 ;技术标准化成就“扬州创造”[N];扬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洪黎明;马军胜:加快快递服务技术标准化[N];人民邮电;2011年
4 赵海翔;加强技术标准管理 推进技术标准化[N];国家电网报;2011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中国ICT产业的商机[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王少冗;另辟蹊径:技术标准化的新思路[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7 程梦蓉 范建斌;特高压直流技术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N];国家电网报;2010年
8 记者 武卫政;我纳米技术标准化全面启动[N];人民日报;2005年
9 吴敬琏;NASDAQ泡沫的破灭与中国ICT产业的商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通讯员邹国童;海门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标准化[N];南通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