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金融资源:理论与经验研究

姜树博  
【摘要】: 2007年正当人们逐渐淡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经济、金融都高度发达的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弹指十年间,金融危机两次袭击了世界,两次金融危机都给危机国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金融带来了重创,尽管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两次危机都是与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与利用不当有关,尤其是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更为明显。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加剧,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和核心,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保障,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战争的手段和工具,从而,金融的资源属性进一步突显。然而,当代主流经济学对金融资源却只是只言片语,更谈不上系统研究。本文试图运用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对金融资源加以研究,是把金融资源理论正式纳入当代主流经济学研究视野的一次尝试,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深入理解金融资源内涵以及金融资源量化与评价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上和经验上探讨了金融资源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可以从10个方面来深入理解金融资源的内涵,从而为金融资源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和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来对各国金融资源进行量化与评价,但是,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2)金融资源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双重属性,这是本文中金融资源微观理论分析和宏观理论分析的前提条件。对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的帕累托最优状态,金融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状况的持续帕累托改进,就是金融发展。 (3)从资金流动的路径来看,金融资源配置的参与者由实体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构成,他们的经济行为共同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进而决定了一般资源的跨期配置。家庭、企业和政府分别作为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在做出金融决策时,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资金需求量和资金供给量达到最优。在理想条件下的完美市场中,资源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现实经济的非完美市场中,市场存在部分失灵。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一起,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改善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主体的福利水平等方面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4)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金融资源都是非中性的,即金融资源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长期,随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金融资源能够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途径有:促进储蓄率的提高、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提高、促进技术进步或者知识水平的提升、直接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而在短期,金融资源对经济波动存在双重影响,即一方面能够引起或者加剧经济波动,另一方面能够在熨平经济波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5)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金融资源量化与评价的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上与各国实际的金融运行情况相吻合,并且,具体的成因也可以在各国的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找到可能的解释,因此,因子分析法为量化与评价各国金融资源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中基础货币的影响较大,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有87.31%是由于基础货币变化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基础货币从而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也说明货币供应量以外生性为主;在表示金融资源状况或者金融发展水平的几个主要指标中,绝大多数都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并且与人均GDP相关性都较大,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相关性也越大,各个收入组国家都表现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关系,其中,中低收入组国家和中高收入组国家更为明显。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构建了运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金融资源理论的整体框架,这是把金融资源理论正式纳入当代主流经济学研究视野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对金融资源理论的继承和发扬、扩展和深化,从而为金融资源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文运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对金融资源的量化与评价做出了尝试和探讨,并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 (3)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如对金融资源10大内涵的论述、金融资源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分析、资金需求者分析和资金供给者分析、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各个途径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文在金融资源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过程中,尽管存在一些创新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源波;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2 石元亮,王晶;持续农业的理论与研究动态[J];吉林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3 吴炳怀;西方国家旧城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1998年06期
4 刘葆金;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吴炳怀;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分析及发展建议[J];现代城市研究;1999年05期
6 徐永良;我国外资企业转移价格问题理论与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吴炳怀;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分析及发展建议[J];城市研究;1999年05期
8 肖德,陈同和;西方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0年10期
9 王喜胜;技术转让价格的理论分析[J];山西科技;2000年03期
10 骆高远;我国旅游业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1 王桂英;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与践行[J];齐鲁学刊;2002年04期
12 朱丽东;西宁市旅游形象的设计[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3 胡汉辉,刘怀德;价值转移理论的形成及其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01期
14 施敏颖;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5 祝年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招商引资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4期
16 杨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经验及我国的实践[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7 李颖;新形势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8 龙菊;新股发行定价:理论与现实[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19 阮萍;关于MBO——管理层收购的理论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0 李专,李显东,孙明;激励理论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荣庆;;绿色营销:国内研究述评[A];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季娇;刘晓梅;;嫉妒心理研究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陈海华;陈松;;创新集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于靓;;考试焦虑的理论模型发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周良墉;;环面蜗杆理论与技术的创新[A];第十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梁天培教授纪念会文集[C];2008年
6 白钦先;;从传统金融观到现代金融观的变迁——百年金融变迁与金融理论创新的探索[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蒋卫东;;知识管理论[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加林;曹晋芳;文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9 李勇;吕拉昌;;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于学馥;刘同有;;金川的充填机理与采矿理论[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树博;金融资源:理论与经验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2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1999年
3 贾庆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5年
4 翟勇;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建明;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张黎黎;在永恒中结晶[D];苏州大学;2005年
7 王波;中国都市农业创新论[D];四川大学;2005年
8 谢英;区域体育资源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3年
9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凌欣;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波;“诚信烟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清华大学;2005年
2 黄立平;GS集团公司绩效考核设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3 吕文涓;中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锦英;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艳楣;论我国立功制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谢均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吴殿峰;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王志强;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章炯凯;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曾召国;剖析新自由主义:理论、政策实践及其启示[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银行保山市中心支行行长 张光耀;实现金融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有效配置[N];金融时报;2007年
2 柳立;正确认识跨区域金融资源流动的宏观和结构意义[N];金融时报;2008年
3 记者 莫雨;西南证券将进驻贵阳[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4 杨金日 柏向东 黄纯忠;区域经济增长同金融资源配置密切相关[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全力构筑西北金融中心[N];甘肃日报;2007年
6 杨涛;改革金融支持体系推动企业“走出去”[N];科技日报;2007年
7 海丰;当票子爱上房子[N];中国经营报;2006年
8 记者 程汝鉴 苏丽霞;整合:县域金融发展的一种选择[N];金融时报;2006年
9 记者 张勇斌;紧紧围绕建设新铁岭大铁岭发挥金融资源效能[N];铁岭日报;2007年
10 李飞 于明晟;金融资源应更多地配置到中小企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