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光纤布里渊与光栅的多尺度传感网络技术

路杰  
【摘要】:随着我国大型基础工程设施的不断兴建,对在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监测和对服役期间结构工程的健康状况诊断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结构健康监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对结构体系中的受力进行有效的监测,识别,定位和标定。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rillouin Optical Time-Domain Analysis, BOTDA)是一种基于受激布里渊背向散射原理的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技术,它突破了传统的点式传感的概念,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分布式监测,其在温度、应变测量上所能达到的监测精度、传感长度和空间分辨力高于其它传感技术。因此BOTDA已成为国际上先进发达国家竟相研发的大型土木工程健康诊断的高端传感技术。FBG (Fiber Bragg Gating,光纤Bragg光栅)是一种新型的光学元件,由于其本身监测精度较高,技术成熟,已广泛应用于大型结构的监测当中。本文主要围绕BOTDA这一技术,进行了下面一系列研究工作: 首先详细介绍了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基本原理及BOTDA的基本原理,对分布式光纤应变和温度传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布里渊频移与温度/应变的关系,求出普通单模裸光纤的温度、应变灵敏度系数并封装了一种光纤温度传感器。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与传统的传感方法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可以同时获得被测量的空间分布状态和随时间变化的信息;可以在整个光纤长度上对沿光纤分布的环境参数进行连续测量;在理论上可以把被测量作为光纤位置长度的函数,从而得到任意大小的分辨率;可以用一条光纤来取代传统的几百个点阵构成的传感器的阵列,大大降低了监测成本;而FBG监测精度高但监测成本昂贵、测点相对独立,难以把握结构的整体变化规律。可以考虑将两种监测手段联合使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把分布式光纤和FBG同时应用于结构当中,在结构关键部位同时布置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和FBG,两种监测结果可以互相印证,在结构非关键部位只布置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来监测结构的大致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两者联合监测效果良好。 本文最后结合大连市振连路项目“开发区段桥梁工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联合使用分布式BOTDA技术和大尺度FBG进行监测,并采取数值模拟方法对预应力箱形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大尺度FBG应用于大型结构监测仍然有非常良好的测量精度,两者联合使用能更好的对结构进行监测。最后推导了基于分布式应变求解结构挠度的理论公式,实验结果表明该公式能有效的求解结构变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宾;黄玉清;;基于蓝牙的机器人传感网络设计[J];通信技术;2008年06期
2 张林林;王玉宝;樊晓宇;卢国伟;刘庆峰;;传感信号在接入网中传输的技术分析[J];光通信研究;2009年03期
3 王春媚;;石油化工行业危险源监控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4 应杭艳,张迎新;传感数据库研究与应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姜新文,彭立宏;传感网络的一个分布式节能路由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年07期
6 樊红朝;钱晋武;章亚男;沈林勇;;柔性曲面形状检测传感网络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6期
7 谭劲;陈晓竹;;通过软件证实提高传感网络再编程安全可靠性[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年06期
8 余贶琭;吴重庆;郭旋;王智;王拥军;;光纤气体传感网络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光电;2010年01期
9 孙友伟;;基于公众通信网络平台的精确农业网络构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陈祖荫;;用人工智能传感网络“测定”橙汁的风味[J];中国仪器仪表;1992年01期
11 耿淑伟,余有龙;光纤光栅时分复用传感系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2 谭劲;康顺利;金宁;;一种基于OLSR的传感网络再编程可靠与能量有效传输协议[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8期
13 王兵;武杰;孔阳;王砚方;;数字传感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协议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10年07期
14 汤小娇;;光纤布拉格光栅超大容量传感网络分析仪[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5 丁勇;;一种用椭圆曲线密码构建的传感网络密钥管理方案[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6 吕珊;李军义;;传感网络中基于位置信息的分布式多播路由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年04期
17 陆观;梁大开;胡兴柳;;光纤智能结构的传感网络敏感区域探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8 封松林;叶甜春;;物联网/传感网发展之路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年01期
19 金湖庭;;基于传感网络的隧道智能监控系统开发[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10年05期
20 陈文艺;;物联网技术的现状及其在工业信息化中的作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航杰;;布里渊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李长江;杨经国;;聚苯乙烯的受激布里渊散和光损伤[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3 刘航杰;李浩泉;;长距离布里渊光时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邹成武;黄伟;;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设计及应用[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十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魏雪云;郑威;王鹏波;;无线传感网络时空融合(英文)[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6 李浩;李非;;新型无线传感网络系统设计[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旭苹;张益昕;王顺;;布里渊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实时频谱分析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岳昌琪;;无线传感网络在农业大棚中的应用[A];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贾喜鸽;赵鸣;李素贞;葛捷;;上海打浦路越江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10 王立凯;高宏;李建中;石胜飞;;一种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聚类索引的区域查询处理方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浩;基于序列编码探测脉冲的布里渊光纤传感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何建平;全尺度光纤布里渊分布式监测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何俊;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键;面向结构监测的智能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董玮;面向无线传感网络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D];浙江大学;2010年
6 滕国栋;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算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存磊;基于多波长光源的布里渊光纤传感系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王刚;无线传感器网络配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文铸;无线传感网络拓扑控制关键问题[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徐学永;面向应用的无线传感网络定位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杰;基于光纤布里渊与光栅的多尺度传感网络技术[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宏涛;高性能无线传感网络节点设计及自定位算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曹野;一种高吞吐率和高公平性混合传感网络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黄丽娟;分布式光纤光栅应变传感网络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5 李灿煜;面向环境监测应用的无线传感网络多跳路由协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朱凡;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其在矿山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秋月;基于强度型波/时分复用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仇雷杰;无线传感网络中有效数据收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刘瑞玲;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曲南;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探测拓扑的覆盖空洞问题[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民;俊知集团闪亮传感网络[N];通信产业报;2010年
2 慧芳;无锡11个物联网项目落户[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黄婕;中科院传感困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记者 姜澎;上海启动信息领域973项目[N];文汇报;2006年
5 许琦敏;我国无线传感技术完整价值链已初步形成[N];中华建筑报;2006年
6 特约撰稿 周洪波;物联网三大应用框架[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罗清岳;透析WSN无线传感网络[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彭东;无线传感网开创“物联”新纪元[N];科技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孟庆丰 特约记者 董竞敏;建无线传感网络在线实时监测溢油[N];中国交通报;2010年
10 记者 关媛媛;为身边物品装上“大脑”[N];重庆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