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构菌素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机制的研究
【摘要】:变构菌素(Tautomycetin, TMC)作为一种新型的T细胞免疫抑制剂,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目前有研究表明,TMC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有望成为极具潜力的抗癌药物,但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还没有被完全阐明。
本研究首先通过MTT法测定了变构菌素对不同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变构菌素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子宫颈癌细胞Hela、乳腺癌细胞MCF-7/ADR、肺癌细胞A549、黑色素瘤细胞B16等肿瘤细胞的生长,IC50(μM)分别为0.35、0.67、1.5、5.07、5.32。我们以乳腺癌细胞MCF-7为体外模型,初步探讨了TMC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作用机制。
为了进一步证明MTT法所得的结果,我们用流式细胞术对TMC处理的细胞进行了周期和凋亡分析。FCM检测结果表明,经0.5μM TMC处理24h后,G0/G1期细胞数量从43.38%上升到60.14%,S期细胞数量从35.83%降低到17.82%,表明TMC诱导了MCF-7细胞G1/S期阻滞。经0.5、1μM TMC处理24h后,MCF-7细胞早期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TMC浓度的升高而升高。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效应因子caspase-7蛋白表达的结果显示,经TMC处理12和24h后,细胞pro-caspase-7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相应的活化的caspase-7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加入caspase抑制剂Z-VAD-FMK后,TMC对MCF-7的细胞毒性受到了明显抑制,表明TMC是通过激活下游效应因子caspase-7诱导细胞凋亡的。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结果显示,经TMC处理12和24h后,细胞Bcl-2和pro-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cytochrome-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pro-caspase-8和p5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同时,通过细胞转染及报告基因检测技术我们检测了TMC对p53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TMC所引起的凋亡反应并不依赖于对p53转录的特异性激活反应。
所得结果显示,TMC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其作用通路为线粒体/细胞色素C介导的凋亡通路,凋亡机制为下调Bcl-2蛋白表达,引发cytochrome-c的释放以及caspase-9的活化,从而激活下游效应因子caspase-7,引起细胞凋亡,其作用并不依赖于p53,为进一步研究TMC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与靶点,及其临床肿瘤治疗的可行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
|
|
1 |
彭俊华;张华欣;张峰;樊红艳;赵勇;;辛基酚影响MCF-7细胞凋亡及bcl_2、caspase3表达[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12期 |
2 |
张美侠;张洪亮;孙春艳;刘亭彦;杨晓临;李岭;邓意辉;;葫芦素B在体内外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J];现代肿瘤医学;2009年01期 |
3 |
魏钦俊;鲁雅洁;曹新;;siRNA沉默DNMT1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10年09期 |
4 |
陈敏,陈彬,李渝萍,陈健,李强,钟小林,周度金;Grb2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核定位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
5 |
王玉栋;刘巍;纪芝民;张志刚;吕雅蕾;王淑琴;;不同化疗方案对裸鼠MCF-7乳腺癌移植瘤PCNA和Bcl-2表达的影响[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年03期 |
6 |
汪冉冉;刘东波;罗婷;;雌激素饥饿增强TRAIL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J];华西医学;2009年04期 |
7 |
陶德定,江敏,吴剑宏,冯永东,龚建平;固定后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FCM和Westernblot检测[J];癌症;2004年03期 |
8 |
李霞;徐文华;曹明智;侯琳;徐宏伟;杜卫;葛银林;;下调VECF基因表达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抑制作用[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5年04期 |
9 |
范萍,王水,刘晓,甄林林,武正炎;乳腺癌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10 |
王志学;石利涛;杨宗伟;李汝泓;李春辉;孙立新;;干扰素-γ通过Fas/FasL诱导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36期 |
11 |
周平;高萍;王婷;;TIMP-1降低无血清培养所致的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年12期 |
12 |
张晓伟,陈彦灵,童坦君;端粒酶反义cDNA对乳腺癌细胞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年03期 |
13 |
张晓伟,童坦君;端粒酶反义cDNA对乳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年03期 |
14 |
鲁欣,王一飞,张美英,肖巧学,熊盛,李久香;nm23-H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MCF-7S增殖及移动特性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15 |
陈伟珠;李祥勇;周克元;;PTEN体外转染对乳腺癌细胞ZR-75-1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J];右江医学;2006年02期 |
16 |
孙慧;孙蕾娜;战忠利;魏熙胤;孙保存;郝希山;;Survivin及其相关基因在BCML-TA299乳腺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6年10期 |
17 |
王玉栋;刘巍;;肿瘤标志物与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治[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04期 |
18 |
杨光;张祥宏;;骨桥蛋白与乳腺癌的关系及其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2期 |
19 |
侯吉学;马辉;黄桂林;;VEGF-C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年04期 |
20 |
王颖;王渝东;万跃;谭兵;吴永忠;;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7年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