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吸附-Fenton氧化再生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
【摘要】:如何对粉煤灰这一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本论文以粉煤灰和焦化废水为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研究了粉煤灰化学组成、物相、微观形貌和氮气吸附性能;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粉煤灰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在此基础上,用Fenton法对吸附了有机物的粉煤灰进行再生,研究了其再生后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
通过XRF分析,粉煤灰主要由硅、铝、铁的氧化物组成,含量达90%以上,还含有少量的钙、镁、钾、钠、磷和钛的氧化物。XRD测定发现粉煤灰主要由非晶体矿物和晶体矿物组成,非晶体矿物主要为玻璃体,占大部分比例,晶体矿物主要为莫来石(Al6Si2O13)、石英(SiO2)以及赤铁矿(Fe2O3)。经SEM分析,粉煤灰主要由玻璃体微粒、未燃尽炭和球形微珠组成。经过Fenton法氧化,球状微粒数量增多,产生大量小孔隙和微孔道,结构由不规则松散状态形成了疏松网状,比表面积增大,吸附能力增强。
通过N2吸脱附实验,粉煤灰BET比表面积、BJH累积孔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6.97m2/g、5.505m2/g、0.0128 cm3/g, BET吸附平均孔径为7.943nm, BJH吸、脱附平均孔径分别1.732nm和1.386nm。
粉煤灰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属于放热反应,吸附较好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985和0.987,相对来说,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采用Lagergren一级吸附速率方程对粉煤灰的吸附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系数为0.996,说明粉煤灰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行为符合一级吸附动力学。
Fenton试剂对粉煤灰的再生有显著效果,经过Fenton氧化,粉煤灰吸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研究了氧化时间、Fe2+的浓度,H2O2浓度、pH值等因素对再生效果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吸附了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粉煤灰,其氧化再生的最佳条件为:Fe2+:H2O2=1:3(摩尔比),H2O2:COD=2:3(质量比),温度30℃,pH为5,时间10min,粉煤灰的再生率可达136%。
综上所述,粉煤灰对焦化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过Fenton法再生后,吸附性能进一步提升,可以循环重复使用,避免了废水处理中频繁更换粉煤灰和吸附后底泥处理的难题,粉煤灰有望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
|
|
|
|
1 |
张晓健,雷晓玲,何苗,谷中春;好氧生物处理对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J];环境保护;1994年08期 |
2 |
张永发,孙亚玲,秦玉明,温莉;生物脱氮研究及其在处理焦化废水中的应用[J];煤炭转化;1994年01期 |
3 |
郭栋生,袁小英,席玉英,王爱英,刘建宏;光照对焦化废水植物毒性的影响[J];环境化学;1999年06期 |
4 |
卢建杭,王红斌,刘维屏;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混凝去除作用机理探讨[J];工业水处理;2000年06期 |
5 |
杨平,王彬,石炎福;焦化废水生物流化床系统脱氮中试研究[J];环境工程;2002年04期 |
6 |
梁杰群,廖勇,覃洁;聚合硫酸铁处理终端焦化废水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4期 |
7 |
李文英,杜军,鲍卫仁,朱素渝;循序间歇式脱氮工艺去除焦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J];煤炭转化;2002年01期 |
8 |
方振炜,李光明,赵建夫;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分析[J];工业水处理;2003年01期 |
9 |
邵瑰玮,李劲,王万林,李胜利;脉冲电晕放电下焦化废水脱硫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
10 |
罗鹏安,吴志超;沸石联合生物作用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4年05期 |
11 |
王德强;白腐菌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J];煤化工;2004年06期 |
12 |
陈雪松,许惠英,李成平;SBR用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06期 |
13 |
马卫超;;浅谈几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09期 |
14 |
郑笑彬;;焦化废水的厌氧—好氧生物处理[J];化工环保;1993年04期 |
15 |
林虹,张志杰;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陕西环境;1998年03期 |
16 |
张昌鸣,余长舜,杨福寿,晋全茂;焦化废水净化及回用技术研究[J];环境工程;1999年01期 |
17 |
陈慧,戴晖;GC/MS法分析焦化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
18 |
王业耀,袁彦肖,田仁生;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2年07期 |
19 |
史长苗,陈启斌;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01期 |
20 |
颜长青;焦化废水除氟技术及其应用[J];燃料与化工;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