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T机理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
【摘要】:铜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的微量元素和必需的营养素,是呼吸色素的必需成分,并在越来越多的蛋白质和酶中检测到,采用荧光分子探针的方法检测铜离子,尤其是将其应用在生物细胞体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设计了以萘酰亚胺为荧光母体基于ICT机理的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1和2,这两个探针分子是在探针B对铜离子选择性专一的配体空腔基础上,分别在苯胺和萘共轭氨基旁边增加一个羰基基团,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Lewis酸增加荧光母体的氧化电位,而且还能加强配体空腔结构,避免柔性链中苯胺的空间活动,从而牢牢地将铜离子配位捕捉。这种引入羰基的设计思路可以被运用来设计其他金属离子的比率荧光探针。
成功完成对探针1的合成,是以苊为起始原料,先后经过溴化、硝化、氧化和酰胺化后,再与2-氨基-N-苯基乙酰胺缩合得到,反应步骤少,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产品收率高。并对探针1进行各项光学性能的测试,证明它兼具探针A和B的各自优点,是一个高选择、比率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在各种金属离子中,它能专一性选择识别Cu2+离子,在与Cu2+识别过程中,与Cu2+结合后的两个萘环共轭氨基对荧光团的供电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了荧光波长50nm的蓝移,能明显观察到荧光从黄绿色变为蓝色。同时,还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做了铜离子检测实验,证明了探针1能够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并且在细胞内对Cu2’能同样产生荧光蓝移的光谱响应。这对于日后Cu2+在生物细胞体内毒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探针1的良好性能基础上,又设计了以苊并吡嗪(Acenaphtho- pyrazine)为荧光母体的近红外荧光探针3和4。拥有大共轭体系和强吸电能力的苊并吡嗪类荧光母体是一个荧光发射波长达到600 nm以上的近红外荧光母体,能降低了生物质基体的背景干扰和扩散干扰,对于生物细胞体内金属离子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成功完成了几类中间体的合成,关键性突破了化合物S8到S9的反应。目标化合物3和4合成都进行到最后一步,并对其合成难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些设计反应条件思路。
|
|
|
|
1 |
樊江莉,彭孝军,吴云扣,高尚;生物应用锌(Ⅱ)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02期 |
2 |
孙俊永;黄克靖;刘彦明;袁红霞;谢宛珍;;分子荧光探针在一氧化氮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3 |
王富强;李亚明;刘珺;于海波;;含均二苯乙烯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01期 |
4 |
尹伶灵;陈蓁蓁;佟丽丽;徐克花;唐波;;硫醇类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9年07期 |
5 |
黎俊波;李楠楠;余响林;王俊;曾艳;;高选择性铁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6 |
史慧芳;赵强;安众福;许文娟;刘淑娟;黄维;;基于小分子的汞离子荧光探针[J];化学进展;2010年09期 |
7 |
任翔;任跃红;薛华;董金龙;;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光谱[J];光谱实验室;2011年03期 |
8 |
李晓瑞;;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1年10期 |
9 |
王士婷;叶松;王德平;;稀土掺杂的荧光探针在生物标记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09期 |
10 |
李连庆;孟丽萍;;基于有机小分子的银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3年12期 |
11 |
汤立军;赵国有;王楠楠;;一种基于咔唑的荧光探针对铜(Ⅱ)离子的荧光增强识别(英文)[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3年07期 |
12 |
王作辉;王淑敏;;锌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3年22期 |
13 |
陈国锋;张立艳;李弘扬;;香豆素酰胺荧光探针的合成及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3年22期 |
14 |
曹秋娥;徐其亨;;有机荧光探针试剂的进展[J];化学试剂;1993年05期 |
15 |
姜永才,汪鹏飞,吴世康;油溶性荧光探针在水相体系中对金属离子的检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09期 |
16 |
杨文佳;葛良全;罗斌;罗恩剑;王仕木;谷懿;;微束微区X荧光探针分析仪的矿物定量分析[J];光谱实验室;2013年06期 |
17 |
高敏;于法标;陈令新;;检测硫化氢分子的荧光探针[J];化学进展;2014年06期 |
18 |
杨志广;王全忠;田丰收;;含硒、碲有机荧光探针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14年06期 |
19 |
凌连生,何治柯,曾云鹗;脱氧核糖核酸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1年06期 |
20 |
任国兰,柴宜民,卫洪青,任荣芳,刘二保;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合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