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菱形放大机构的微位移工作台结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研究从宏观领域扩展到微观领域,尤其是在光学、生物工程和微电子技术等学科,被操作对象正不断地向微小化发展,因而对精密机械和仪器的小型化与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精度微位移操作系统的研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微位移技术在尖端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现有微位移工作台均具有较高的工作精度,但它们的工作行程较小,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微位移工作台,以菱形放大机构对驱动元件的输出位移进行放大,增大微位移工作台的工作行程,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如下:
(1)本文采用MTp型压电陶瓷驱动器作为驱动装置,并对其迟滞、非线性等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空载下其迟滞和非线性误差。同时,对传动机构采用的柔性铰链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其转动刚度计算公式,并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公式计算进行验证。
(2)因压电陶瓷驱动器输出位移较小,为了获得较大的输出位移,本文通过对比选型,提出了一种理论上放大12倍的菱形放大机构,并采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方法对其结构各参数进行优化。之后,对确定参数后的菱形放大机构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最大应力和模态分析,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做了进一步验证。
(3)根据所采用的驱动装置、菱形放大机构以及导向机构等,最终确定了微位移工作台的总体结构,设计出一种基于新型菱形放大机构的微位移工作台。利用材料力学理论,获得工作台的危险截面处最大应力、刚度和固有频率等重要参数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已知的选用参数求值。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验证,确保工作台设计的合理性。
(4)本文试制了微位移工作台系统并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实验所获得的微位移工作台实际输出位移的放大倍数约为5.85倍,与设计的菱形放大机构理论值12倍有一定差距。最后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来提高工作台的性能。
|
|
|
|
1 |
左勇;刘梦夏;李伟;;微位移测试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5年12期 |
2 |
杨建东,王立江,胡秉辰,秦荣荣;超精密无偏转弹性变形微位移机构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1996年01期 |
3 |
申远,殷宗敏;基于膨胀法的新型光纤测温仪[J];光学技术;2004年03期 |
4 |
贾振元,王福吉,史纯,张永顺,郭丽莎;超磁致伸缩微位移执行器控制系统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5 |
王莉;李孟委;杨凤娟;郑宾;侯文;;隧道加速度计结构原理及最小电极距离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6 |
朱信华,王群,孟中岩;梯度功能压电陶瓷执行器的制备及其微位移特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7 |
程江涛;蒋和生;张济生;;一种新型微位移电阻传感器[J];现代制造工程;2007年01期 |
8 |
万佩;秦岚;薛联;段莹;;一种新型三自由度微定位新方法[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7期 |
9 |
王惠文
,李乃吉
,顾生华
,孔小键;正弦相位调制式全光纤微位移测试仪[J];光学技术;1992年06期 |
10 |
魏仁选,姜德生;光纤F-P微位移测量实验研究[J];光学仪器;2003年05期 |
11 |
马浩全,胡德金,张凯;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微位移放大机构(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4年01期 |
12 |
万德安,刘春节,陆文;压电驱动微位移放大机构放大特性的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4年07期 |
13 |
万德安,刘春节,汲长志;压电驱动微位移放大机构的分析与实验[J];机床与液压;2005年02期 |
14 |
肖献强,李欣欣,杨志刚,程光明;基于压电驱动技术的细胞微量注射装置[J];微特电机;2005年10期 |
15 |
肖献强;李欣欣;杨志刚;程光明;;基于压电驱动的细胞微量注射装置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年12期 |
16 |
黄柳宾;;基于小波变换的全光纤微位移干涉测量仪[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21期 |
17 |
李万全;高长银;冯地耘;肖启明;;转动加载柔性铰链微位移放大器[J];中国机械工程;2011年05期 |
18 |
程伶俐;余晓芬;余卿;胡佳文;;压电陶瓷驱动器弹性套筒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10期 |
19 |
张建桥;田军委;;基于弹性导轨的整体三维测头及标定机构设计[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20 |
朱延彬;徐兢;;一种新型的光纤传感器的研究——对微位移的非接触测量[J];光学仪器;199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