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批式电解与可见光催化降解4-NP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硝基酚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作为主要的工业品原料,硝基酚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农药和染料等日常工业品,其自身和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硝基对苯环的稳定作用使得硝基酚类化合物难以被微生物降解,所以急需研究新的处理方法来降解环境中的硝基酚类化合物。本研究以对硝基酚(4-NP)为模型污染物,分别采用序批式电解与光催化两种方法来来降解4-NP。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研究电催化方法降解4-NP,以Ti/Pt为催化阳极,不锈钢为阴极,采用无隔膜电解反应器以循环进水的方式电解4-NP模拟废水,循环流量为50 mL/min,并对pH值、电流密度和4-NP浓度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pH=2.0,电流密度30mA/cm2、目标污染物100 mg/L时,4-NP降解效果最佳。电解300 min后,4-NP去除率达到94%,COD去除率达到51%。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阴极和阳极的电极反应,发现Ti/Pt阳极属于电化学转化类电极,不能将4-NP完全矿化。4-NP可以在不锈钢阴极被分步还原,其还原产物对氨基酚(4-AP)比4-NP更容易被氧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中间产物,推测了4-NP的降解机理,4-NP在阳极被氧化脱去硝基生成对苯二酚,对苯二酚进一步被氧化成苯醌,然后发生开环反应生成脂肪酸。4-NP在阴极被还原成4-AP,进一步可以被阳极氧化生成对氨醌,对氨醌极容易被氧化生成苯醌,继而发生开环反应。整个反应体系中的硝基最终被氧化成硝酸根。无隔膜电解反应器中4-NP的降解是阴极和阳极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在隔膜电解反应器中采用序批式电解法降解4-NP,发现先还原240 min之后再氧化60 min时的处理效率最高,在电流密度30 mA/cm2,不调节pH值的情况下,4-NP去除率达到89.3%,COD去除率达到75.5%,比无隔膜电解反应器中电催化方法的COD去除率提高了约25%。COD去除率提高的原因包括阴极表面对阴极还原中间产物的吸附、阳极氧化与生成棕色絮状沉淀。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棕色聚合物沉淀进行表征,聚合物为聚合对氨基酚,聚合反应机理为4-NP在阴极的还原产物4-AP,4-AP首先被氧化成氨醌,继而氨醌在酸性条件下发生1,4-加成反应进行聚合,生成聚合对氨基酚。
(3)采用合成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LDH)的方法对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进行掺杂,制备了Zn-Cr LDH和Zn-Ti LDH两种半导体光催化剂,并与Ag3PO4进行对比试验。通过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X射线衍射(XRD)对三种半导体进行表征。分析表明Zn-Ti LDH对大于400 nm的可见光基本无吸收,而Zn-Cr LDH在可见光区域具有两个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在410 nm和560nm左右,而Zn-Ti LDH无法吸收400 nm吸收以上的可见光,说明Cr元素的掺杂作用增加了对可见光的吸收。Ag3PO4能够吸收460 nm以下的可见光。在可见光(≥420 nm)照射下,光催化分解水与降解亚甲基蓝(MB)和4-NP的实验中,催化活性从大到小均为Ag3PO4Zn-Cr LDHZn-Ti LDH。但是发现Ag3PO4固体粉末光照下容易变性呈棕色,而且在无电子受体时无法使用。Zn-Cr LDH在可见光催化实验中不稳定,会分解释放Cr3+离子。Zn-Ti LDH则在可见光下完全没有光催化活性。
(4)通过压电分液器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快速合成和筛选出Bi-V(Bi: V=6:4)、Fe-Sn(Fe:Sn=99:1)、Bi-V-W(Bi:V:W=6:2:2)三种复合金属氧化物光催化剂,并采用SEM、UV-vis和XRD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掺杂W使得Bi-V的可见光吸收带边从550 nm红移到635 nm,增大了可见光吸收范围。1%的Sn掺杂在Fe203中形成杂质能级,促进电穴分离。在可见光催化降解4-NP的实验中,Bi-V-W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180 min内能够完全降解4-NP, Fe-Sn和Bi-V复合金属氧化物分别有52%和85%的4-NP残留。
|
|
|
|
1 |
傅振鹏,王国明,黄显怀;序批式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2 |
孙光伟,毛弘毅;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的改进[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3 |
刘义;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中参数的选择及几个应注意的问题[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4 |
马悦红,田文华,葛春鹏;序批式煤水回收处理工艺的技术研究[J];西北电力技术;2003年01期 |
5 |
周健;潘凡;龙腾锐;张勤;张智;;序批式人工湿地的处理效能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1期 |
6 |
董丽杰,边喜军,吴巍;软性填料淹没式生物法除磷工艺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8年01期 |
7 |
李军,杨秀山,聂梅生,王宝贞;序批式生物膜法的脱氮特性及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
8 |
陈壁波,李友明,陈常晓,宋晶,宋林林,李新生;SBBR工艺及其用于造纸废水处理的前景[J];广西轻工业;2005年01期 |
9 |
张捍民,成英俊,肖景霓,张兴文,杨凤林;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0 |
陈红,李昊翔;强化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脱氮除磷的实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9期 |
11 |
张捍民,肖景霓,成英俊,张兴文,杨凤林;强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对比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
12 |
杨宗政,顾平,刘静文;好氧序批式MBR处理高浓氨氮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3期 |
13 |
陈壁波,李友明,陈常晓,李新生;介绍SBBR工艺及其对造纸废水处理的意义[J];黑龙江造纸;2005年02期 |
14 |
王文庆;刘随方;张国富;;SBR处理工艺在伯方煤矿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S1期 |
15 |
朱联东;李兆华;熊欣;张晓娟;赵泉;杨芳;;序批式自动增氧型人工湿地运行效能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9年06期 |
16 |
方茜,陈凤冈,刘宏远,徐桂琴;两种序批式生物系统处理屠宰废水的对比试验[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7期 |
17 |
陈双双;杨国靖;周健;赵蒋鲁;杨麒;;序批式颗粒污泥系统同步脱氮除磷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18 |
张奎;曹文平;朱伟萍;;竹丝填料生物反应器处理化粪池出水[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9 |
杨铨大,沈耀良,王宝贞,刘润芬;适合中小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20 |
张亦静;吴继中;;浅谈生物安全实验室活毒废水处理[J];给水排水;2006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