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基催化剂上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
【摘要】: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DRM)提供了一条综合利用碳源、氢源,同时转化两种难活化小分子,并消除两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技术路线,具有经济、环保、科学的多重研究价值。
本论文利用过渡金属碳化物与贵金属相似的催化性质,构建金属与碳化物复合型催化剂,一方面利用金属(Ni)对甲烷的活化裂解性能,解决碳化物催化剂因二氧化碳氧化失活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碳化物对二氧化碳的活化性能,解决单纯Ni基催化剂表面积炭的问题,研究金属与碳化物复合型催化剂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建立新型过渡金属碳化物催化剂上氧化-碳化的催化循环。另外,利用非平衡等离子体较强的分子活化与反应能力,将等离子体技术与催化技术相结合(介质阻挡等离子体与Ni基催化剂结合),在较低温度下实现了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转化。
本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碳化物(Mo2C)催化剂虽具有一定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活性,但活性无法稳定维持,随反应时间延长下降较快。但Ni-Mo2C催化剂不仅有高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活性,而且在整个反应时间内(35 h)能保持反应活性不下降。上述结果说明碳化物催化剂中Ni的存在可大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此结果为目前文献报道的在常压下碳化物催化剂体系上,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最好结果。
(2)对Ni-Mo2C催化剂上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机制进行了探讨。过渡金属碳化物催化剂在甲烷二氧化碳体系中失活是由于体相氧化造成的,即二氧化碳的解离速率远远大于甲烷的活化解离速率。Ni的加入显著降低了甲烷活化温度,促进了甲烷裂解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了甲烷裂解反应速率。因而在Ni-Mo2C催化剂上甲烷裂解速率与二氧化碳的裂解速率相当,即表面C*与表面O*物种的生成速率与其消耗速率相当,在催化剂表面建立起稳定的氧化-碳化催化循环,从而实现了Ni-Mo2C催化剂上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高活性及高稳定性的催化转化。
(3)研究了在甲烷二氧化碳气氛中碳化物的原位合成:以NiMoOx为前躯体,可在甲烷二氧化碳气氛中(800℃)原位碳化生成Ni-Mo2C催化剂,并且原位合成的Ni-Mo2C催化剂仍可以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中保持高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而Mo2C样品在二氧化碳气氛中(CH4/CO2=1)无法原位合成。上述结果表明,以NiMoOx为前躯体,可以在甲烷二氧化碳反应气氛中(CH4/CO2=1)原位生成活性组分Ni-Mo2C来催化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得到简化。结合表征结果研究了以NiMoOx为前躯体的原位碳化过程及Ni的微观促进作用。
(4)初步研究了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结合用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在单纯等离子体过程中,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过程主要受输入功率、原料气总流量及CH4/CO2比率的影响。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稀释气Ar能够提高反应物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在等离子体-催化协同作用下,反应物的转化率及产物的选择性明显提高。在较低反应温度下(450℃),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与Cu-Ni/γ-Al2O3催化剂结合呈现明显的协同效应,且与单纯催化的结果相比,协同过程的积炭量更少,因而具有更好的反应稳定性。
|
|
|
|
1 |
纪红兵,王乐夫,林维明;甲烷、二氧化碳与氧气制合成气的动力学研究[J];广州化工;2000年01期 |
2 |
李俊岭,赵月红,温浩,许志宏;天然气和煤联合制备廉价合成气新工艺及其热力学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年04期 |
3 |
胡捷,贺德华;甲烷直接转化及制合成气研究新进展[J];天然气化工;2003年02期 |
4 |
钱伯章,李沧桑;未来石化工业的技术发展热点:Ⅱ.合成气生产燃料和化学品以及轻质烷烃活化技术[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5期 |
5 |
郭景芝;利用太阳能生产合成气[J];化肥工业;2003年05期 |
6 |
张福琴,王立生,杨维军;煤制合成气及合成油的经济性探讨[J];石油规划设计;2004年04期 |
7 |
欧阳朝斌,赵月红,郭占成;合成气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及其利用技术[J];现代化工;2004年06期 |
8 |
王金顺,高明光;合成气装置冷却器腐蚀原因及对策[J];炼油与化工;2004年03期 |
9 |
欧阳朝斌,段东平,郭占成,宋学平,于宪溥;天然气-煤共气化制备合成气热态模拟[J];化工学报;2005年10期 |
10 |
宋学平,郭占成;固定床中天然气与煤联合气化制合成气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
11 |
范济民;杨怀旺;申峻;王志忠;;合成气的工业应用与催化剂研究进展[J];煤化工;2006年04期 |
12 |
康利荣;张建民;连辉;;天然气-煤集成共转化制备合成气新工艺[J];洁净煤技术;2006年04期 |
13 |
颜凌燕;;煤与天然气共同气化制备合成气的工艺技术浅析[J];广东化工;2006年12期 |
14 |
何花;赵怀国;;等离子体制备合成气的数学模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5 |
刘放;姜建;谢世英;宁宏伟;;合成气装置脱硫塔的改造[J];天津化工;2007年06期 |
16 |
李东;袁振宏;庄新姝;吕鹏梅;;厌氧发酵合成气生产燃料和化学品研究的进展[J];煤炭学报;2008年03期 |
17 |
井强山;方林霞;楼辉;郑小明;;甲烷临氧催化转化制合成气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4期 |
18 |
叶娟;;合成气的制造与前景展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
19 |
井强山;刘鹏;郑小明;;甲烷临氧催化转化制合成气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8年09期 |
20 |
曲广杰;李长途;田吉风;孔令海;王荣利;陈大鹏;;合成气装置脱硫操作中腐蚀问题的探讨[J];化工科技;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