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团簇与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电子性质和储氢特性

王璐  
【摘要】:近年来,对低维纳米结构如团簇、碳纳米管、石墨烯的研究,构成了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热点领域,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从微观的单个原子、分子到宏观凝聚态物质的演变规律,为微纳尺度的材料设计和改性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分别讨论了零维的半导体和金属原子团簇、水分子团簇在一维纳米限域环境下的行为、以及二维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储氢性能。 半导体团簇和金属团簇是原子团簇研究中的两个热点领域。半导体团簇的研究对于理解半导体材料的生长机制和揭示具有新奇物理特性的低维半导体纳米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半导体团簇,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单质Ge团簇和Ⅲ-Ⅴ族化合物AlP和InP团簇的结构和电子性质。通过遗传算法对中等尺寸Gen(n=30-39)团簇的结构进行了全局搜索,得到这个尺寸下的最低能量结构是由Ge10和Ge6为基元加一些连接原子构成的超团簇结构,对其电子性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与填充式富勒烯结构进行了比较。而对于AlP和InP半导体团簇,我们研究了其小尺寸团簇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包括结合能、能隙和电子亲和能,并模拟了阴离子团簇的光电子谱特征,与实验符合很好。对于金属团簇,我们研究了常见金属Al构成的Al13幻数团簇,讨论了Al13团簇的基态构型与选择计算泛函和基组的依赖性;并通过替代掺杂Al13团簇调控其电子性质,从而调控氢气分子在掺杂团簇Al12X (X=B, Al, C, Si, P, Mg, Ca)表面的分解特性。我们计算了氢气分解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和反应势垒,其中,Al12Ca具有最大的反应热和最低的反应势垒,是相对较好的分解氢气分子的催化剂。这一理论结果对于设计高效、低价的氢分子催化剂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分子限域在纳米尺寸环境中的行为有助于理解水在生物大分子通道中的运输行为和质子穿越细胞薄膜把水分子带进和带出细胞的行为特征。水分子在限域环境下会表现出和自由空间下不同的结构和电子性质。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水分子团簇分别限域在笼状和管状纳米尺寸环境下的结构、电子性质和振动频率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笼状还是管状环境都会对里面水分子产生屏蔽作用,使得水分子的偶极矩减小。水分子与外界限域环境之间是较弱的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但是这种弱作用对填充水分子的电子性质和振动频率均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还模拟了纳米尺寸管状限域环境下有序和无序水分子结构的红外吸收光谱,存在明显差异,为实验上对限域环境下的水分子团簇构型进行区分和辨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氧化石墨烯是目前碳基纳米材料的研究热点,其用途十分广泛,例如可以用来大批量生产纯净的石墨烯材料和制备电子器件等。由于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确定在实验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到目前为止对其具体结构特征还不是特别清楚。我们从组成氧化石墨烯的零维结构基元出发,得到稳定的一维链状结构,进而得到二维的稳定氧化石墨烯结构。通过对氧化石墨烯结构的组成单元的拉曼光谱模拟和分析,为实验上探测和辨认氧化石墨烯结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我们在稳定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其储氢特性发现,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可以有效地固定过渡金属从而避免金属团聚的现象,而被固定的过渡金属还可以继续吸附多个氢气分子,从而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储氢质量比和体积比分别为4.9wt%和64g/L,开辟了氧化石墨烯在能源方面新的应用前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敏,杜续生,孟跃中,张世震;新方法合成导电聚芳双硫醚/石墨剥离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2 杜续生,肖敏,孟跃中,Hay A S;新方法合成聚芳双硫醚/石墨导电纳米复合材料(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3 黄颖霞;周宁琳;李利;刘颖;魏少华;沈健;;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石墨烯纳米电路技术获得新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0年03期
5 树华;;石墨烯纳米丝电路[J];物理;2010年08期
6 韩永芹;丁兵;张校刚;;氧化石墨/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J];科学通报;2011年23期
7 范桂锋;朱宏伟;;石墨烯:打开二维材料之门——评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06期
8 杨云慧;罗文超;冯亚娟;华梅;赵晓慧;;基于石墨烯/铂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过氧化氢无酶传感器的研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陈建毅;张洪亮;黄丽平;武斌;魏大程;刘云圻;;溶液法制备Graphene[J];物理;2009年06期
10 田雷雷;庄全超;李佳;史月丽;陈建鹏;陆逢;孙世刚;;锂离子在石墨烯材料中的嵌入脱出机制[J];科学通报;2011年18期
11 张文毓;全识俊;;石墨烯应用研究进展[J];传感器世界;2011年05期
12 陈虞峰;小粒子的电子性质[J];自然杂志;1989年08期
13 童国平;C_(60)分子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14 方志刚,范康年,蒋华良;Co-P非晶态合金电子性质和局域结构的理论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15 赵文杰;闫玉丽;杨致;雷雪玲;葛桂贤;王清林;罗有华;;第一性原理计算Li_NBe(N=1~12)团簇的基态结构及其电子性质[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16 葛桂贤;雷雪玲;闫玉丽;杨致;赵文杰;王清林;罗有华;;第一性原理对Ga_nN_n(n=2~5)小团簇的结构及电子性质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17 杨永;张巧;田付阳;;密度泛函理论对一类团簇结构和电子性质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6期
18 杜秀娟;张建民;;Cu纳米线弛豫结构和电子性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9 ;半月科技要闻[J];科技导报;2010年12期
20 ;消息报道[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丽;王宇辉;周晓东;胡继明;;氧化石墨烯猝灭荧光高灵敏检测半胱氨酸[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学全;冯奕钰;封伟;;氧化石墨烯电导率的紫外光调控研究(英文)[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3 高超;阚兰艳;胡晓珍;许震;;石墨烯基二维分子刷[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洁;暴峰;马睿;;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氧化石墨烯扩链聚乳酸的制备及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成双;金其诚;谢鸿峰;程镕时;;氧化石墨辐照接枝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曲广波;刘思金;;氧化石墨烯通过破坏细胞骨架和氧化应激途径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和功能损伤[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于艳敏;赵乃勤;师春生;;氧化石墨负载钯的制备及电化学储氢性能[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许智;刘磊;王文龙;白雪冬;;氧化石墨烯还原过程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裴志国;李凌云;单孝全;杨爽;温蓓;;三氯苯、三氯酚、萘和2-萘酚在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上的吸附特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艳;何光裕;陈海群;孙小强;汪信;;氧化石墨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团簇与氧化石墨烯的结构、电子性质和储氢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智勇;基于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光伏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陈建丽;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及其衍生物、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张佳利;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冬杰;碳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李冰;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光电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兰雅;二茂铁修饰的寡肽类功能材料及染料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功能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马慧玲;氧化石墨的表面功能化及其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10 张亮;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结构及电子特性的同步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树梅;氧化石墨烯改性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培;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杨祎;氢氧化镍掺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以及电性能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申竹;氧化石墨烯功能化改性[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徐兴英;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6 李海菊;氧化石墨烯与核酸染料相互作用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林洋;氧化石墨烯的硫化反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8 党志敏;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晓燕;氧化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周静;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制备、表征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加;氧化石墨烯新工艺打开应用新空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2 常丽君;为纳米设备充电的装置在美问世[N];科技日报;2011年
3 ;清华大学碳纳米管储氢技术研究获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马亚伦 王本伦 樊文伟;潜江国际甲壳素会议成果丰硕[N];湖北日报;2010年
5 刘霞;“超级沙”可高效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N];科技日报;2011年
6 尔文;我国碳纳米材料研究敢与世界论短长[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7 ;纳米收音机比沙粒还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建一;自然界有“反物质”吗[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郑千里;“背靠大树”办高技术企业[N];科技日报;2000年
10 记者 郑千里;主攻纳米科技的国家实验室成立[N];科技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