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速摩擦抛光金刚石膜用FeAl基合金抛光盘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马兴伟  
【摘要】:人造金刚石膜,尤其是大尺寸的化学气相沉积(CVD)金刚石厚膜的制备技术日益成熟,其应用范围从传统的刀具、模具等领域不断向高频通讯、光电等高新技术领域扩展,对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由于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化学惰性等特点,属极难加工材料,虽然目前已有多种金刚石膜的抛光技术,但是这些技术仍难以满足高效低成本抛光要求,相对滞后的金刚石膜抛光技术越来越成为限制金刚石膜广泛应用的障碍。 高速摩擦抛光技术是在大气环境下借助抛光盘与金刚石膜之间的高速摩擦作用使加工区域局部达到金刚石石墨化转变所需的温度(通常为600-800℃),并利用加工区域的摩擦-热化学复合作用实现快速抛光的一种新型金刚石膜抛光技术。该技术不需要真空或者密闭性气氛,也不需要加热设备,甚至不需要昂贵的专用抛光设备,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金刚石膜高效低成本抛光技术。但为了保证抛光盘对金刚石具有很强的石墨化催化能力,目前该技术中使用的抛光盘大多由不锈钢或铸铁等含铁材料制成,由于这些材料在高温下强度和硬度较低,因此在高速、高压及高摩擦温度的条件下采用这些材料制成的抛光盘对极高硬度的粗糙金刚石膜进行高速摩擦抛光时,抛光盘塑性变形和磨损极为严重,甚至会出现抛光盘材料向金刚石膜表面的严重黏附,不仅严重影响了抛光盘的面型精度,而且导致金刚石膜抛光效率和抛光质量的降低。因此,亟待研究和开发一种兼备高温耐磨性和对金刚石石墨化催化能力的新型抛光盘材料。另外,在对极高硬度的金刚石膜抛光时,必须使金刚石膜被加工区域局部达到石墨化转变温度并借助摩擦-热化学复合作用才能实现金刚石膜粗糙表面的高效抛光,但温度过高时会导致抛光盘的硬度、耐磨性等急剧下降,影响金刚石膜的抛光效率,而且温度过高时还有可能导致金刚石膜的严重石墨化和整体氧化,使金刚石膜性能降低甚至报废。因此,预测并控制加工区域的温度,是实现高效高精度抛光的关键环节。但由于采用高速摩擦抛光技术时加工区域的温度场受抛光盘转速、抛光压力以及整个抛光工艺系统的热传导属性等多种因素的耦合作用影响,加工区域的温度场分布难以预测。 本文针对金刚石膜高速摩擦抛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采用高能球磨和热压烧结相结合的技术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抛光盘材料——FeAl基合金,并通过掺杂稀土优化了该抛光盘材料的性能;采用ANSYS仿真软件对金刚石膜高速摩擦抛光过程中金刚石膜的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得出了适合金刚石膜高速摩擦抛光的理想抛光工艺参数;最后分别采用不锈钢304(文中简记为SS304)抛光盘及自制的FeAl基合金抛光盘对金刚石膜进行高速摩擦抛光,对比研究了两种抛光盘对金刚石膜的抛光效果,并分析了FeAl基合金抛光盘高速摩擦抛光金刚石膜时的抛光过程和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根据高速摩擦抛光技术的抛光原理和技术特征,选择具有反温度-强度特征、耐磨性能优异以及对金刚石具有石墨化催化作用的FeAl基合金作为抛光盘材料,并采用高能球磨和热压烧结技术制备了掺杂不同含量稀土的FeAl基合金。分析了球磨时间和稀土含量对FeAl基合金组织结构、致密度、硬度、弯曲强度、抗氧化性能以及高温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1wt.%稀土的Fe、Al混合粉末经60h高能球磨及1200℃×30MPa×1h真空热压烧结制备的FeAl基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 (2)采用自制的FeAl基合金抛光盘,在空气中采用不同的试验温度(550-800℃)对金刚石膜进行热化学抛光,研究了温度对FeAl基合金抛光盘磨损状况和金刚石膜抛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eAl基合金抛光盘在大气中抛光金刚石膜时,理想的抛光温度范围是650-700℃。 (3)基于对金刚石膜抛光前后表面形貌的分析,建立了一种金刚石膜表面微凸体的四棱台结构几何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热分析软件对金刚石膜高速摩擦抛光过程中的摩擦温度场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确定了采用FeAl基合金抛光盘对金刚石膜进行高速摩擦抛光时的理想工艺参数:抛光压力80N(5MPa)、抛光盘转速1440r/min (10.25m/s). (4)分别采用SS304抛光盘和自制的FeAl基合金抛光盘对金刚石膜进行高速摩擦抛光,对比研究了两种抛光盘对金刚石膜的抛光效果,并对FeAl基合金抛光盘高速摩擦抛光金刚石膜时的抛光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采用FeAl基合金抛光盘时,金刚石膜的材料去除率为7.89mm3/h,比采用SS304抛光盘时提高68%;而从抛光盘的磨损率来看,FeAl基合金抛光盘的磨损率仅为SS304抛光盘磨损率的15%;抛光机理为:在摩擦热和铁触媒的共同作用下,金刚石膜表面的微凸峰发生石墨化转变,形成较软、易氧化并具有更强扩散能力的石墨相,石墨相在机械作用、氧化作用以及扩散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被去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峰晓,刘咏,黄伯云,周科朝,贺跃辉;Fabric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eAl/TiC composite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5年01期
2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and Mixing Thermodynamic Parameter of Binary Metallic Melt Involving Compound Formation[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05年02期
3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Heusler alloy Co_2FeAl_(1-x)Si_x surface[J];Rare Metals;2012年02期
4 ;Electronic bonding and property of FeAl[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0年03期
5 ;Vacancies and Antisites in B2 FeAl and DO_3 Fe_3Al with a Modified Analytic EAM Model[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01年06期
6 刘峰晓,刘咏,黄伯云,贺跃辉,周科朝;Fabrication of FeAl/TiC composites through reactive hot pressing[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2004年04期
7 范润华;尹文宗;孙康宁;李爱菊;孙家涛;;有序和无序FeAl的磁性能研究(英文)[J];功能材料;2005年09期
8 宋海霞;吴运新;唐传安;袁帅;巩前明;梁吉;;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eAl Intermetallics Prepar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 and Hot-Pressing[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年03期
9 张建民,张瑞林,余瑞璜,郑伟涛,胡安广;The Fracture of Transgranular Cleavage of Fe_3Al and the Intergranular Fracture of FeAl[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4年15期
10 邓文,熊良钺,郭建亭,王淑荷,龙期威;Effects of B, Zr and Si on Microdefects in FeAl Alloy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4年12期
11 ;Improving Densific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eAl/TiC Composites by Addition of Ni[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03年01期
12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of Al-Sn-Pb Alloy/Steel During Liquid-Solid Bonding Rolling[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06年04期
13 吴振强;夏原;李光;徐方涛;;FeAl层对钢基铝镀层陶瓷化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3期
14 高海燕;贺跃辉;沈培智;;FeAl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8年07期
15 梁广川,刘文西;FeAl合金研究进展评述[J];材料导报;1999年02期
16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FeAl-Fe_3AlC_(0.5) Composites Prepared by SHS Cast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08年05期
17 马兴伟;金洙吉;闫石;徐久军;;Effect of La_2O_3 on microstructure and high-temperature wear property of hot-press sintering FeAl intermetallic compound[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9年06期
18 曹柏亮;吴引江;周济;梁永仁;;反应烧结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J];洁净煤技术;2011年03期
19 陈善俊;陈艳;唐永建;罗炳池;易早;韦建军;孙卫国;;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Al nanoparticles by flow-levitation method[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3年04期
20 刘峰晓,黄伯云,周科朝,刘咏,陈建勋;FeAl合金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传起;孙俊才;王宙;;合金元素对真空烧结FeAl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洪涛;杨冠军;李成新;李长久;;纳米结构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冷喷涂制备[A];陕西省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赵海云;王华明;;激光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增强复合材料涂层[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洪涛;杨冠军;李成新;李长久;;加速气体对冷喷涂纳米结构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5 肖程波;陈卫星;张国庆;;预氧化对HVOF喷涂的含CeO_2的FeAl涂层硫化行为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红贤;吴林涛;沈荷红;杨霞珍;宁文生;;洗涤介质对FeAl基CO_2加氢反应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7 付传起;孙俊才;王宙;;合金元素对真空烧结FeAl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英文)[A];真空技术与表面工程——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田立辉;李长久;李成新;杨冠军;;大气等离子喷涂球磨Fe/Al合金制备FeAl涂层及其结构表征[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三)[C];2010年
9 任榕;吴玉程;汤文明;郑治祥;;原位颗粒增强FeAl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10 吴运新;宋海霞;袁帅;巩前明;;机械合金化FeAl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制备及其注射成形性研究[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兴伟;高速摩擦抛光金刚石膜用FeAl基合金抛光盘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齐;FeAl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反应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2 孙家涛;FeAl强韧化的电子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蔡志义;Co_2FeAl基薄膜的制备及微波软磁特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4 何元章;FeAl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汤剑锋;B2-FeAl低指数表面动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湖南大学;2008年
6 韦航标;FeAl渗层的低温制备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田博涵;热喷涂技术制备FeAl涂层机械性能比较[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侯甜;Fe-Al-Sb三元系相平衡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9 赵琦;Zn-Al-Co-Fe四元系相平衡及相关镀层生长动力学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贾鑫;Fe/FeAl_2O_4铁基金属陶瓷制备及性能表征[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