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高压扭转变形及其强化模型
【摘要】:高压扭转(High Pressure Torsion,HPT)是一种有效获得超细晶金属的剧烈塑性变形(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SPD)方法,采用该方法能细化金属材料组织至亚微米甚至纳米尺度。在HPT过程中,应变路径对组织细化与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而且,建立HPT变形过程中材料微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数学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但至今在HPT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此外,开展HPT变形下合金化对强化影响的研究,对改善现有合金性能和设计新合金均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上述问题开展工作,采用HPT技术对1050、2XXX以及5XXX铝合金进行室温改性处理,利用维氏硬度表征合金的力学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差热分析研究了HPT对合金组织的影响,并探讨HPT强化机制,建立强化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首次提出单反高压扭转变形(sr-HPT)法,并结合单向高压扭转变形(m-HPT)法、循环高压扭转变形(c-HPT)法,强化1050合金。HPT变形后,圆盘试样中心区域硬度低,边缘硬度高。研究表明:在较低HPT旋转圈数下,试样中心区域晶粒粗大、硬度低;随HPT旋转圈数增多,试样中心组织细化、硬度升高。m-HPT的快速强化效果主要和总旋转圈数有关;c-HPT的较弱强化效果受总旋转圈数和每循环旋转圈数的共同影响;sr-HPT初始合金硬度降低,其最大硬度降低出现在试样中心区域,随着反向圈数增多,硬度再次升高。
(2)从位错角度阐述了1050合金的HPT强化行为和微观组织演化机理。变形试样的强化与几何必需位错(GND)和统计存储位错(SSD)密度有关。试样中心强化主要受GND密度影响;随着远离试样中心,SSD强化逐渐成为主要强化机制;GND和SSD共同作用使m-HPT强化效果显著;GND密度改变被用于解释c/sr-HPT引起的应变软化行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立了一个新的强化模型:
σy=σ0+σgb+M(?)
该模型能定量地预测m/c-HPT条件下1050合金的强化,并能对sr-HPT引起的强化给予定性解释。模型指明HPT引起的强化主要是由于GND和SSD,晶界强化有限,通常小于10%。
(3)研究HPT-热处理组合工艺对两种2XXX铝合金强化的影响,探讨其析出强化顺序。HPT变形过程中,Cu-Mg原子集聚强化和位错强化为主要强化机制。依据在HPT变形过程中Cu-Mg原子集聚数量的改变,提出Cu-Mg原子集聚-位错竞争强化机制概念,合理解释其实验现象。通过引入Cu-Mg原子集聚数量改变因子(ηcl),对HPT强化模型进一步扩展。
(4)研究了合金化对高压扭转强化的影响。Mg元素添加能有效地改善HPT引起的强化效果,随着远离试样中心,其硬度先快速上升,然后趋于某一稳定值。经c/sr-HPT变形的5XXX铝合金与1050合金,试样中心区域硬度随半径增大表现出斜率异号的硬度增量曲线。m-HPT变形Al-1Mg-0.4Cu合金微观组织为板带状组织,反向变形后,其组织为等轴晶组织;选区衍射分析表明m-HPT条件下平均晶界取向角大,sr-HPT降低其平均晶界取向角,c-HPT变形时平均晶界取向角较小
|
|
|
|
1 |
吕忠
,陆培亮
,邢英华
,郭凌云
,徐澄宇;TZM合金强化机制[J];钢铁研究学报;1983年01期 |
2 |
陈瑞峰,王生楠,汤玄春,诸德培;考虑材料强化的结构安定性分析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5年05期 |
3 |
张守魁,王丹虹;铸态高强度球墨铸铁的研制与生产[J];机械工程材料;1994年04期 |
4 |
何振邦;铸造高温合金在穿孔机导板上的应用[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5 |
张清泉,刘勇谋,姚进;中厚板轧制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钢铁钒钛;2004年03期 |
6 |
陈美玲,葛继平,张利明,丁立英,姜守本, 徐志刚;微量元素对ZA合金铸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7 |
陈康华;李侠;宋旼;黄大为;;SiC_p/AI合金复合材料时效强化的综合模型[J];金属学报;2006年08期 |
8 |
王海波;万敏;吴向东;韩非;;不同强化模型下的板料成形极限[J];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
9 |
李祖德;赵慕岳;罗述东;易健宏;;含锰高强度低合金烧结钢(Ⅰ)——成分系列[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2期 |
10 |
李祖德;赵慕岳;罗述东;易健宏;;含锰高强度低合金烧结钢(Ⅱ)——锰的加入方式和烧结过程特征[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3期 |
11 |
王天祥,陈霞雯;稀土元素对ZL104合金作用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12 |
乐启炽;崔建忠;;Mg—Li合金轧制制度研究[J];浙江冶金;1997年01期 |
13 |
潘蕾,陶杰,刘子利,陈照峰;超声复合法制备的SiC_P/ZA27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4 |
吴高安,蒋钧,伍沅;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强化模型和模拟方法的讲授[J];化工高等教育;1993年04期 |
15 |
陈军;TiNi形状记忆合金强化的钛基和铝基复合材料[J];钛工业进展;2001年03期 |
16 |
陈剑锋,武高辉,孙东立,姜龙涛;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J];航空材料学报;2002年02期 |
17 |
杨禹华,郭源君;雷蒙磨磨辊熔焊合金强化层磨料磨损特性研究[J];矿山机械;1994年09期 |
18 |
孙玉宗,杨学合,栾兆群,李英庆,安利军,马振强;等离子束热处理气缸套研究[J];内燃机配件;1999年03期 |
19 |
孙直;任明法;陈浩然;;含金属内衬的复合材料缠绕薄壁容器自紧设计的工程方法[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2期 |
20 |
一机部仪表材料研究所恒弹性合金小组;;恒弹性合金简介[J];功能材料;197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