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几丁质合酶基因表达与生理功能研究
【摘要】:几丁质是昆虫表皮,气管,头壳,前肠,后肠,胃,腺体分泌形成的外骨骼以及中肠上皮细胞形成的围食膜中的重要成分。昆虫几丁质合酶催化N-乙酰葡萄糖胺多聚化形成不可溶的几丁质,是昆虫蜕皮和变态发育过程中几丁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由于几丁质并不存在于高等动物或高等植物中,因此几丁质合酶是设计环境友好杀虫剂的理想靶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昆虫几丁质合酶可分为两类,即A类和B类。其中A类几丁质合酶(简称CHSA)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和不同的组织中都发挥功能,目前已知编码CHSA的基因CHSA存在一个可变剪切位点从而产生2个同工酶,分别定位于表皮与气管。而B类几丁质合酶(简称CHSB)主要在昆虫进食期的中肠中表达,不存在可变剪切形式。因各个组织中的几丁质组成不同,目前未知组织特异的几丁质生物合成是如何实现的。
本论文以重要农业害虫亚洲玉米螟为对象,研究其编码的两类几丁质合酶。重点对A类几丁质合酶(CHSA)是否存在更多的可变剪切位点,其转录产物的表达模式和生理功能以及B类几丁质合酶(CHSB)的重组表达和其表达产物的细胞定位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
1)获得亚洲玉米螟A类几丁质合酶(OfCHSA)的cDNA序列(EU376026)和gDNA序列(EU563936)。序列分析表明其含有9个保守的基序,在催化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首次发现OfCHSA除了19号外显子存在可变剪切,其2号外显子也存在可变剪切。这个新的可变剪切位点在其它昆虫中尚未报道。依据这一线索,我们在同为鳞翅目的家蚕的基因组数据库中也发现该可变剪切外显子。序列分析发现2号外显子产生的可变剪切产物各自具有独立的启动子,并对蜕皮激素20E的刺激具有不同的响应速度;
2)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OfCHSA基因主要在新生成卵中,幼虫-幼虫蜕皮过程,幼虫成蛹过程和蛹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表达,说明该基因参与这些过程的几丁质生物合成。其表达具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在表皮中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中肠。RNA干扰结果表明A类几丁质合酶在昆虫蜕皮及成蛹过程中负责表皮中几丁质的合成。注射蜕皮激素20E到亚洲玉米螟体内,Real-time PCR结果表明A类几丁质合酶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3)通过real-time PCR和RNA干扰实验进一步研究OfCHSA两个可变剪切位点产生的四个可变剪切外显子的功能。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玉米螟发育过程中它们表达模式并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特点。它们的RNA干扰结果表明它们在昆虫发育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
4) RT-PCR和20E诱导实验表明OfCHSA通过两个位置的可变剪切可以产生四种不同的转录产物,这四种转录产物在昆虫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其中外显子2a相关的转录产物作为主要的转录产物行使几丁质合酶的功能,2b相关的转录产物能够很快地响应20E的诱导作用;
5)获得了亚洲玉米螟中B类几丁质合酶OfCHSB的cDNA序列(DQ294306)和gDNA序列(EU258740)。其转录起始位点之前同样存在一个启动子,并在启动子核心区发现参与蜕皮激素调控的转录因子BR-C和E74a的结合位点。Real-time PCR研究表明获得的OfCHSB主要在昆虫进食期的中肠中发挥功能;
6)对OfCHSB的重组表达研究表明,在酿酒酵母细胞中,OfCHSB及其突变体都能够有效的表达。与GFP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大部分定位于类似内质网的结构中。在昆虫中肠细胞CF203/2.5中,OfCHSB及其突变体能够获得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分析发现重组蛋白部分存在于类似高尔基体的微囊结构中,这种结构可能类似酵母中的chitosome,参与几丁质合酶的运输。
|
|
|
|
1 |
林毅,陈金辉,黄志鹏;芽孢杆菌几丁质酶及其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福建农业科技;1998年S1期 |
2 |
张洁,蔡敬民,吴克,金胜先,潘仁瑞,樊美珍;球孢白僵菌Bb174固态发酵产几丁质酶产酶及酶学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5期 |
3 |
李华,刘开启,王革;微生物几丁质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4 |
戴富明,徐同;农杆菌介导木霉几丁质酶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其T_1代对油菜菌核病抗性提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年01期 |
5 |
A.Verloop;C.D.Ferrell;陈宗懋;;苯甲酰基苯脲类——一类新的干扰几丁质沉积的杀幼虫剂[J];世界农药;1979年04期 |
6 |
江振莹;;日粮中添加几丁质、葡糖胺和纤维素对鱼生长的影响[J];饲料广角;1989年02期 |
7 |
张学昆,李加纳,唐章林,谌利,陈云坪,陈洪源,郭益红;油菜几丁质酶的特点及其与抗菌核病的关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8 |
杨合同,黄玉杰,郭勇,李纪顺;木霉菌的几丁质酶与植病生防[J];山东科学;2003年01期 |
9 |
杨虹琦,罗泽民;菜豆种子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0 |
黎定军,罗宽;抗源蛋白质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2000年06期 |
11 |
丁笑生,段红英,卢龙斗;植物几丁质酶及其在油菜抗真菌病害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
12 |
顾奇伟,林建国,王芳,张传溪;BmNPV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产物对Bt杀虫剂的增效作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年01期 |
13 |
李继红,邵寒霜,郑学勤;烟草Ⅰ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cDN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
14 |
陈红,李平,郑爱萍,桂瑶,王世全,王玲霞,马炳田;广谱抗病虫几丁质酶产生菌X2-23的筛选与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3年04期 |
15 |
陶刚,刘杏忠,王革,李世东;木霉几丁质酶对烟草赤星病菌的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4年04期 |
16 |
黄小红,陈清西,王君,沙莉,黄志鹏,关雄;有机溶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几丁质酶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1期 |
17 |
李友宾;罗氏沼虾肝胰腺几丁质酶的亲和—消化纯化方法初探[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8 |
梁美霞,李景富,许向阳,张玉;几丁质酶基因在植物抗真菌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19 |
王志,蔡俊鹏,温其标;九孔鲍肠道及水体中产几丁质酶菌群的测定[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20 |
檀建新,陈忠义,张杰,黄大昉;产几丁质酶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