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芳醚碱性离子交换膜及其理化性能研究
【摘要】:虽然商品化质子交换膜(Nafion(?))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热稳定性,高的离子传导率,但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仍然难以大规模的商品化。这是由于在酸性条件下,电极催化剂的活性低,可选择的种类少,同时催化剂(如Pt)价格昂贵,在低温条件下易产生CO中毒,膜的甲醇渗透性高。由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存在上述限制,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lkalin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AAEMFC)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是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起到传递氢氧根离子与分隔燃料的作用。与质子交换膜相比,目前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存在电导率低,稳定性差的缺点,难以满足AAEMFC的使用要求。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氯甲基化杂环聚醚酮(CMPPEK)为基体,制备具有高离子传导率,良好稳定性的交联型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并对其理化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
为了提高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机械性能与化学稳定性,以N-甲基咪唑(MIm)与N,N-二甲基哌嗪(DMP)作为复合铵化试剂,对CMPPEK进行季铵化反应,制膜,碱化,成功制备了N-甲基咪唑型交联碱性阴离子交换膜(MIm-CAAEM).对季铵化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FI-IR对其进行化学结构表征,采用TGA表征其热稳定性,测定了碱性膜的电导率,离子交换膜容量(IEC),吸水率,溶胀度,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等理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碱性膜,在90℃下的电导率为0.1S/cm,溶胀度为18.26%,在60℃,2mol/L KOH溶液中的降解时间为11天,具有高的热稳定性,耐溶剂性。所制备的碱性阴离子交换膜有望在燃料电池中得到实际应用。
采用三乙胺(TEA)与N,N-二甲基哌嗪作为复合铵化试剂,对CMPPEK进行预交联反应,制膜,季铵化,碱化,成功制备了三乙胺型交联碱性阴离子交换膜(TEA-CAAEM)。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FI-IR对其进行化学结构表征,采用TGA表征其热稳定性,测定了碱性膜的电导率,离子交换膜容量,吸水率,溶胀度,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等理化性能。结果表明,膜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90℃时的电导率达到0.13S/cm。采用氯甲基化度为3.28mmol/g的CMPPEK制备的碱性膜,吸水率为28.73%,拉伸强度为54.57Mpa,拉伸强度远远高于Nafion-115,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理化性能优异,有望在碱性燃料电池中得到实际应用。
|
|
|
|
1 |
孔令环;肖敏;王雷;孟跃中;;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用新型磺化聚芳醚酮的合成和性能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6期 |
2 |
田双红;舒东;孟跃中;;一种含芴聚芳醚酮质子交换膜的合成与表征[J];膜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
3 |
李雪峰;宋洋;朱明;刘佰军;姜振华;;含有POSS的复合型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
4 |
孔令环;王雷;肖敏;孟跃中;;新型聚芳醚酮离聚物膜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1期 |
5 |
闵学颐
,李鸿瑞;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性质及应用(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00期 |
6 |
James T.Keating,王喜玲;盐水纯度对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J];中国氯碱;1995年08期 |
7 |
王亚琴;张宏伟;;燃料电池用非氟质子交换膜研究现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8 |
李爱元;张宏伟;张慧波;孙向东;;燃料电池用磺化聚芳醚酮质子交换膜改性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12期 |
9 |
H.M.B.Gerner
,严仲明;离子交换膜电解工厂的安全运转[J];中国氯碱;1994年01期 |
10 |
杜森林,卢洪德,路连清;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发展[J];化工进展;1994年01期 |
11 |
张强,徐益谦;煤层气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预处理及发电过程[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12期 |
12 |
许业伟,袁文辉,关建郁,叶振华;燃料电池的进展[J];广东化工;2001年04期 |
13 |
杜娟,廖世军;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概况[J];广东化工;2004年04期 |
14 |
杨祖望;马淳安;;氢—氯燃料电池及其电催化剂研究[J];浙江化工;1985年02期 |
15 |
小林道夫;饭野敏雄;李承基;;东京电力公司的燃料电池实验厂[J];化学工业与工程;1986年03期 |
16 |
孙彦平;冯卫;;燃料电池的进展[J];山西化工;1990年02期 |
17 |
魏秋明,朱时珍,夏定国,刘庆国;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J];中国稀土学报;1994年02期 |
18 |
徐德明;燃料电池的应用及对油气工业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7年01期 |
19 |
张传福,黎昌俊,曾德文;燃料电池及其结构材料[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8年03期 |
20 |
李广洲,任红艳,陆真,夏长年;关于氢氧燃料电池的教学实验[J];化学教育;1999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