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掺矿渣粉混凝土的架构理论研究

李胜男  
【摘要】:混凝土架构模型是由王立久教授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混凝土研究理论,该理论指出,混凝土中的粗集料在搅拌、振捣及重力作用下,按一定的当量配位最紧密堆积而形成混凝土的主要骨架,并用一定砂灰比的砂浆来填充粗集料空隙,进而胶结龛固混凝土的粗集料,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强度特性的混凝土结构模型。混凝土架构模型和传统混凝土水泥石模型一样,都是一种研究混凝土基本理论的方式方法。在传统混凝土水泥石模型中,它突出了水灰比参数对混凝土强度的贡献,而在混凝土架构模型中,则强调砂浆比、砂灰比及水胶比对混凝土强度的综合作用,强调粗集料架构对混凝土强度贡献。 本文以混凝土的架构理论为研究基点,进行了掺入矿物掺合料之后的混凝土的架构特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比传统混凝土水泥石模型理论与王立久教授的混凝土架构模型理论,总结归纳混凝土架构理论的特点和要义,点明混凝土的粗集料架构层、水泥砂浆层和界面过渡层的三圆结构,强调了粗集料的骨架和体积稳定性增强作用。 2.从传统混凝土入手,选择不同最大粒径,不同空隙率的碎石集料,得到混凝土和相应砂浆强度,利用公式fcu=Pgfm+(1-Pg)·fg,计算掺入矿粉混凝土的粗集料架构贡献强度,进而完成以砂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浆比为基本参数的掺矿粉架构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得到掺矿粉混凝土的架构配比设计和具体计算过程。 3.对比架构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别使用传统规范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架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分析两种模型下的混凝土的强度性能差异。并从水泥使用量的角度比较两种模型下的配合比差异,分析架构混凝土的经济价值,结合最终获得的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值考虑其使用性能。 4.研究架构混凝士的耐久性,选用了抗冻性、抗渗性和抗碳化性的标准试验方法,对比架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和抗碳化性能情况,并讨论架构混凝土的实际使用价值,验证混凝土架构模型有着与传统混凝土模型相当的性能及更优越的经济性。 5.着重考虑矿物掺合料对架构作用的影响,分析单掺30%矿粉和复掺15%粉煤灰和15%矿粉的混凝土的性能。分析有无掺合料及不同掺合料情况下混凝土架构性能,证明在有掺合料存在的情况下,混凝上架构理论依然成立,并具有更优良的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尹逊哲;欧阳文学;;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7期
2 丁丽芳;姚志玉;刘永奎;;预拌混凝土坍落度失控原因分析[J];商品混凝土;2011年05期
3 王立久;迟耀辉;喻正浩;;滤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6年06期
4 宁夏;孙继成;崔源声;王觅;;混凝土生产过程碳排放盘查分析[J];商品混凝土;2011年06期
5 章辉健;;聚羧酸减水剂在水阳江桥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7期
6 杨柳;宋少民;;石灰石粉与矿物掺合料复掺对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的影响[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曾文雄;;新拌水泥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方法[J];广东建材;2006年02期
8 尹家美;;淮安地区预拌混凝土行业废渣的利用[J];江苏建材;2007年03期
9 蓝芳;;混凝土的浇注与密实成型技术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4期
10 李书英;;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选择[J];河北化工;2011年09期
11 夏铭,李长永,赵顺波,刘春杰,赵永义;人工砂粉煤灰混凝土试验研究和配合比设计[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5年04期
12 杜法忠;卢春青;李春燕;;泵送混凝土成本控制的分析[J];莱钢科技;2006年04期
13 辛艳坤;隋艳玲;张志刚;;粉煤灰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包钢科技;2011年01期
14 陈铁;;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J];黑龙江冶金;2011年03期
15 黄培冀;;复合外加剂在高抗冻混凝土中的应用[J];石油工程建设;1987年06期
16 林炳星;粉煤灰在滑模摊铺水泥砼路面工程中的质量控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5年05期
17 丁蓓;刘加平;刘建忠;;引气剂稳泡机理及其改善混凝土冻融耐久性能的研究[J];混凝土;2006年11期
18 李迁;;纤维品种和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9 马康兵;;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波动与控制对策[J];商品混凝土;2011年05期
20 蔡基伟;李北星;周明凯;胡晓曼;;石粉对中低强度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岭;路来军;;耐海水腐蚀混凝土控制技术[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占亭;谢信全;姚泉智;;浅谈工地搅拌站自拌混凝土的控制要点[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3 王小林;;混凝土公司贯彻ISO9001标准的控制要点[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辛杰;牛鹏翔;;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施工技术控制措施[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5 杨春菊;;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A];海南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6 胡琳臻;曹保良;;浅议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7 陈伟;申培亮;;基于电磁波传到特性的混凝土拌合物组分测定技术[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韩娟;陈志华;王小盾;;清水混凝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大勇;李长武;;聚羧酸减水剂在京津城际铁路中的应用[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桂玲;王玉岭;;混凝土应用中的一些问题与思考[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振双;架构混凝土基础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梁丽敏;生态种植型混凝土的制备、多孔结构及其伪装特性[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王军;相变控温混凝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制备[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侯东伟;混凝土自身与干燥收缩一体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李林;珊瑚混凝土的基本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杨文萃;无机盐对混凝土孔结构和抗冻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古松;汶川地震区灾后重建中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及结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李美利;混凝土潮湿养护效率的电阻率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杨林虎;橡胶集料混凝土的微观解析及其结构理论的探索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马军涛;LDHs-MK复合防御体系改性混凝土及其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胜男;掺矿渣粉混凝土的架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薛龙;混凝土的抗裂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3 彭琪雯;工农业废弃物在混凝土中的资源化再利用[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李鑫鑫;孔隙水对混凝土静力特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陈喜旺;石灰石粉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0年
6 许闽;超细活性粉石英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烨;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的响应特征及性能变化的当量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吴文选;内养护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骑彪;斜拉桥索塔混凝土防止开裂的控制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10 张曼;受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斌;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利用与混凝土的使用安全[N];中国建材报;2011年
2 刘克金;浅谈大直径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控制[N];伊犁日报(汉);2011年
3 广东省水泥技术情报网提供;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对砂浆干缩与开裂影响的研究[N];广东建设报;2002年
4 ;盘锦市商品混凝土管理办法[N];盘锦日报;2009年
5 遂平县住建局 李志强 陈鹏;建筑施工用混凝土质量控制探讨[N];驻马店日报;2011年
6 孙振平 张冠伦;萘系高效减水剂发展趋势及对工业萘的需求分析[N];中国建材报;2010年
7 实习记者 赵环宇;预拌混凝土设计生产能力近半[N];中国财经报;2009年
8 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郭汉平;浅议建筑工程中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裂缝[N];建筑时报;2011年
9 ;商砼 距离宝鸡还有多远[N];宝鸡日报;2009年
10 上海博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瞿国平;浅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裂措施[N];建筑时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