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胺/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去除水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
【摘要】:重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各种水体中,具有痕量致毒、生物放大及在生物体内难以降解等特点,对人体健康危害明显,因而重金属污染控制研究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目前,治理有害重金属污染、净化水质的方法很多,其中,吸附法具有净化效果好、可回收资源、操作简单、实用有效的特点,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吸附法的关键是选择吸附速率快、吸附容量大、再生容易的优良吸附剂。聚苯胺(PANI)是一种新型导电功能聚合物,其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氨基和亚胺基功能基团,它们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络合作用,能够对金属离子形成有效络合。这些氨基及亚胺基还具有还原性,可以与一些氧化电位较高的重金属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吸附。聚苯胺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这些独特吸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本论文针对PANI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机械强度差、难以加工的缺陷,利用具有大比表面积的碳材料作为载体,制备聚苯胺/碳复合材料,开展了聚苯胺/椰壳活性炭(PANI/GAC)复合材料和聚苯胺/光谱纯石墨(PANI/SPG)复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去除污水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
采用原位化学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ANI/GAC复合材料,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过硫酸铵/苯胺摩尔比、硫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PANI产率的影响,优化了复合材料的制备条件,利用SEM、FT-IR、XRD和XPS等表征测试手段对PANI/GAC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硫酸铵/苯胺摩尔比是影响PANI产率的首要因素,降低温度,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产率。PANI/GAC复合材料制备的最优条件为,过硫酸铵/苯胺摩尔比为1:1、硫酸浓度为1.0M、反应温度0℃、反应时间12h。冠状堆积的PANI颗粒均匀分布在GAC的表面,表明PANI/GAC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
研究了PANI/GAC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以及材料的再生性,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模拟研究,通过对吸附前后PANI/GAC复合材料进行SEM、EDS、FT-IR、XRD和XPS等表征分析,进行了吸附机理探讨,并与其他常用吸附剂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PANI/GAC复合材料对水中Cu2+的吸附最佳pH为5.5;吸附剂用量2.0g/L;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PANI/GAC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基本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根据Langmuir方程计算的饱和吸附量为38.97mg/g与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相一致;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在15~50℃范围自发进行,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吸附量增大,吸附速率加快;Cu2+是通过化学作用吸附在PANI/GAC复合材料上;吸附了Cu2+的PANI/GAC复合材料可以通过O.lmol/L HCl溶液解吸再生,经过6次循环使用吸附能力降低较少。综上所述,PANI/GAC复合材料充分发挥有机和无机吸附材料的协同作用,具有吸附速率高,成本较低,再生性能良好的特点,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吸附剂。
同时,采用两步电化学氧化法制备了硫酸(H2SO4)和对甲苯磺酸(p-toluenesulfonic acid, pTSA)掺杂的PANI/SPG复合膜修饰电极, SEM表明H2SO4/PANI复合膜具有多孔的形貌和三维网状结构。整个膜由均匀的一维纳米线构成,纤维直径100-200nnm。pTSA/PANI复合膜的形貌相对松散,纤维短而粗,纤维直径300-400nm。电化学降解表明,与H2SO4掺杂的聚合膜相比,pTSA作为大分子酸掺杂的PANI在较低的电极电位(0.2-0.6V)下稳定性并未提高。但在较高的电极电位范围内(0.7-1.0V),pTSA/PANI复合膜表现出了更加优良的稳定性。发生降解后,pTSA/PANI和H2SO4/PANI复合膜的FT-IR谱带发生蓝移,强度降低,EIS结果表明两复合膜的电荷传递电阻均变大,导电性降低。
利用PANI的电化学氧化还原特性,以H2SO4掺杂的PANI/SPG复合膜修饰电极为阴极,通过电化学还原作用处理水中Cr(VI)。结果表明,与裸SPG电极相比,PANI/SPG复合膜修饰电极对Cr(Ⅵ)的电化学还原去除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PANI的部分氧化态,EM2+是Cr(Ⅵ)与PANI主链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催化媒介;较负的阴极电位、低电解液pH值、适宜的PANI膜厚和电解液温度可促进Cr(VI)的电还原去除;PANI/SPG复合膜修饰电极上Cr(VI)的还原遵循准一级动力学(k°=2.57×10-2min-1);循环伏安和FT-IR技术表明,电催化还原Cr(Ⅵ)后, PANI/SPG复合膜只发生微小的结构变化,与新制备的复合膜相比,使用后的PANI/SPG复合膜修饰电极仍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活性。
|
|
|
|
1 |
陈乐;;航天飞机用碳—碳复合材料的多层保护膜[J];化工新型材料;1990年12期 |
2 |
R.Bacon;倪燕;;碳-碳复合材料中基体碳的性能[J];新型炭材料;1990年01期 |
3 |
高晓晴,郭全贵,史景利,翟更太,刘朗;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的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2005年02期 |
4 |
罗瑞盈,李贺军,杨峥,康沫狂;碳/碳复合材料飞机刹车盘的研制[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6年02期 |
5 |
王荣秋;;硫酸消化法测定碳复合材料树脂含量实验结果[J];纤维复合材料;1981年03期 |
6 |
毛嘉成;;三向碳-碳复合材料在脉冲载菏下的破坏[J];强度与环境;1985年02期 |
7 |
段宝,庞丽君,蒲永伟;碳复合材料钻孔加工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1年04期 |
8 |
余云照;朱征;欧玉春;张德源;;不同基体形式对碳-碳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J];宇航材料工艺;1980年04期 |
9 |
赵稼祥;碳-碳复合材料超低温性能的一些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1982年05期 |
10 |
下村诚司;立早;;将整体中间相作基体的C/C复合材料的试制[J];新型炭材料;1989年04期 |
11 |
陈浩然;;从第八届国际复合材料会议看复合材料发展动向[J];复合材料学报;1992年01期 |
12 |
J.W.Sapp;梁涛;;碳-碳复合材料在CIT上的应用[J];新型炭材料;1990年04期 |
13 |
欧圆;;解码天灾人祸——飞机失事[J];科学大观园;2007年22期 |
14 |
韩杰才,黄玉东,赫晓东,杜善义;多向细编碳/碳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测试与表征[J];复合材料学报;1995年04期 |
15 |
全宏声;碳复合材料涡轮风扇叶片[J];材料工程;2002年05期 |
16 |
王荣秋;碳复合材料中树脂含量测定方法[J];玻璃钢/复合材料;1980年05期 |
17 |
郑宗光,白良愈,巴力学;三向增强碳/碳复合材料的高温热应变性能[J];材料工程;1992年S1期 |
18 |
张胜玉;碳/碳复合材料的化学气相渗透[J];材料工程;2001年08期 |
19 |
赵稼祥;氧化对碳-碳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断裂功的影响[J];宇航材料工艺;1983年01期 |
20 |
王冬梅,罗维忠,吴婉群;聚苯胺膜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反应的研究(Ⅱ)[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