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道砟力学性能的离散元分析及试验验证
【摘要】:传统有碴铁路轨道应用广泛,为降低有碴铁路轨道维护成本并提高乘客舒适性,对铁路道砟材料破碎机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断裂力学基本理论和离散单元法系统阐述了铁路道砟力学特性的离散元分析及试验验证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本文设计并开展了测量铁路道砟材料特征强度的试验,选取的试样为花岗岩碎石。采用试验机对有效粒径在[20,75]mm之间的道砟竖向加载至道砟裂纹扩展并贯穿整体。在试验过程中,使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压头加载力和位移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发现有效粒径相同形状各异的道砟断裂强度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且具有随道砟有效粒径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采用威布尔断裂统计理论,分析及计算得到道砟破碎特征强度和威布尔模量。2. 为精确地数值模拟铁路道砟破碎行为并分析其力学特性,对实际道砟进行了数值构造。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获取了实际铁路道砟的不规则外形点云信息,并通过三维曲面网格处理软件将其转变为由三角面组成的网格曲面。在相应的三角网格曲面内按照几何填充法随机填充球形颗粒,采用颗粒间平行粘结方式构造具有不规则真实外观的高精度铁路道砟模型。3. 本文基于测定铁路道砟力学宏观材料特性的试验,根据试验获取的材料宏观杨氏模量、泊松比等结果,通过分析计算获得了离散元模拟铁路道砟破碎的细观力学参数:颗粒间弹性模量、刚度、粘结强度等。并具体探讨了离散元模拟中颗粒间刚度和粘结强度等参数对材料宏观参数的影响。4. 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方法数值模拟道砟受压破碎过程,分析应力应变曲线、粘结断裂数等数据以分析颗粒破碎机制。通过对大量道砟颗粒加载试验及数值模拟计算发现,随着道砟尺寸的增加,其抗压强度逐渐减小;并基于威布尔断裂统计理论计算了道砟残存概率为37%时的特征强度和威布尔模量,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同时数值模拟了多道砟颗粒于道砟箱中受压破碎,分析道砟破碎率、整体位移和失效形式等表明:道砟颗粒系统受压稳定后破碎率和位移会随道砟单元平均粒径在模拟样本范围内的增大递增,多道砟系统抗压强度递减。
|
|
|
|
1 |
纪玉杰;于淼;李成华;;铲式成穴器成穴性能的离散元法仿真[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
2 |
俞韶秋;汤华;;有限元/离散元耦合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
3 |
潘邦君,胡荣华;清江大桥岩质岸坡变形机制的离散元模拟[J];四川建筑;2003年04期 |
4 |
张翠兵,邓志勇,高凌天,刘凯欣,张志毅;抛石散体振动密实过程的离散元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
5 |
陆鑫;黄勇;李雯;赵瑢;王浚;;着陆作用下月尘激扬的三维离散元分析[J];航天器工程;2011年01期 |
6 |
詹志峰,谢强,赵文;龙塘山2号大桥岸坡破坏模式的离散元模拟[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
7 |
吴勇,李自停,谢春庆;亮水凼斜坡变形机制的离散元数模拟[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9年04期 |
8 |
孟云伟;肖世洪;柴贺军;曾舜;;隧道开挖中破碎带支护的颗粒离散元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
9 |
赵跃民;张曙光;焦红光;铁占续;;振动平面上粒群运动的离散元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10 |
颜辉;何昀;;离散元法的应用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1 |
金峰,贾伟伟,王光纶;离散元-边界元动力耦合模型[J];水利学报;2001年01期 |
12 |
俞良群,邢纪波,徐建,张瑞丰;岩质高陡边坡失稳的离散元法与非连续变形法的对比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9年01期 |
13 |
郭易圆,李世海;基于边-边接触的三维离散数值计算模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4 |
郑书彦;李占斌;;公路滑坡侵蚀运动过程的仿真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5 |
王吉亮;陈剑平;苏生瑞;杨静;;节理岩体隧道塌方机理离散元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6 |
魏龙海;王明年;;碎石土隧道自稳性的三维离散元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7期 |
17 |
付宏;贾慧敏;张晓旭;于建群;;基于超圆颗粒模型的二维离散元法计算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6期 |
18 |
郭易圆,李世海,柳春图;三维离散元法在岩体爆破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爆破;2000年S1期 |
19 |
陈永明;滕光亮;石玉成;强正阳;;地震作用下宝成铁路109隧道边坡失稳机理的离散元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
20 |
邢纪波,杨顺存,隋朝晖;脆性无序介质损伤破坏过程的离散元法动态模拟[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