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纳结构表面强化内燃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基础实验研究

高林松  
【摘要】:内燃机冷却水腔采用冷却介质散热方式带走燃烧室产生的热量,以确保燃烧室部件的热强度。随着内燃机的不断强化,导致燃烧室部件将承受更高的热负荷,进一步强化冷却水腔换热势在必行。传统对流换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冷却水腔的换热要求,而沸腾换热方式因具有温差小和换热量大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对于传统冷却水腔的光表面,通过表面结构尺寸微纳化,表面沸腾换热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但微纳结构强化表面沸腾换热特性及物理机理还不清晰,为此,本文采用池沸腾换热实验方式,对微纳结构强化池沸腾换热效果进行研究。利用可视化实验,开展了在不同热流密度下微纳结构对气泡动力学影响的研究,以达到揭示微纳结构强化沸腾换热的物理机制目的,为微纳结构表面在内燃机冷却水腔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论文主要工作包含三个方面:1)微纳结构表面制备与表征。本文制备了三种不同尺度微纳结构表面:(1)采用UV-LIGA(深层光刻-电铸)工艺,制造了大槽和小槽阵列排布的微米协同结构表面。小槽的槽宽为100μm,大槽的槽宽400μm,肋宽为100μm,连接槽的槽宽为200μm,槽深统一为250μm,表面接触角为129o;(2)采用化学电镀方式制备了纳米结构表面,利用电镜扫描方式对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其结构尺寸约为200nm,表面接触角为109o;(3)利用UV-LIGA工艺和化学电镀复合方式制备了微纳结构表面,即在微米结构表面上附着纳米结构,该结构的表面接触角为139o。2)可更换测试表面的池沸腾换热和可视化实验台设计。针对于内燃机冷却水腔表面过热度(0~50℃)和热流密度范围,建立了一套池沸腾换热和可视化实验系统。本实验系统采用螺栓夹紧装置,使得测试表面与加热块紧密接触,且表面可随意拆换。利用上述实验系统对微纳结构表面池沸腾换热曲线和气泡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测量和拍摄。3)微纳结构表面池沸腾换热和可视化实验研究。对本文第二章制备的三种微纳尺度结构表面开展池沸腾换热和气泡动力学行为观测。结果表明:微米协同结构表面相比于光表面在过热度为20℃时,沸腾换热系数增加了65%,因为微米协同结构表面存在毛细力,使得液体快速回流至加热表面,达到了强化沸腾的效果;纳米结构表面相比于光表面在过热度为10℃时,沸腾换热系数增加了50%,因为纳米结构具有更多纳米凹坑,增加了汽化核心数目,降低了表面初始沸腾过热度,强化了沸腾换热;微纳结构表面相比于光表面在过热度为15℃时,沸腾换热系数增加了90%,因为微纳结构结合了微米协同结构和纳米结构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沸腾换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黄雪松;伍丹丹;马雯;;竖直矩形小通道内上升流沸腾换热规律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20年08期
2 胡自成;王谦;李昌烽;宋新南;王迎慧;;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沸腾换热强化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12年06期
3 李勇;阎昌琪;刘佳;;沸腾换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4 高龙,范晓伟,马富芹;微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孙兆虎,公茂琼,齐延峰,吴剑峰;低温混合工质池核沸腾换热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3年03期
6 施明恒,赵言冰,刘中良;固体颗粒强化液体沸腾换热和抗垢特性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阎润生;混合工质沸腾换热气泡形成功的推导及分析[J];电力学报;1998年01期
8 刘秋生,沈孟育,任玉新,王保国;非均匀过热面沸腾换热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8期
9 阎昌琪,黄渭堂,王文祥,杜泽;竖直管外表面强化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5年03期
10 程慧平,黄素逸,吴洪涛;管外上升R-113流体的沸腾换热试验[J];核动力工程;1995年04期
11 邹林瑞;大空间液体沸腾换热的汽液理论探讨[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12 张东辉;陈一;毛纪金;孙利利;江卫玉;;泡沫铜孔隙率和孔密度对流动与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J];化工进展;2021年S1期
13 廖炜铖;史昊鹏;赵金鹏;;临界沸腾换热分体实验装置可行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年13期
14 孙振;洪芳军;郑平;;颗粒烧结多孔芯蒸发/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0期
15 刘国庆;舒歌群;张志福;杨俊伟;周君;;考虑沸腾换热的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1年06期
16 王士骥;刘振华;;低压条件下纳米流体的沸腾换热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7 廖丽华,董清波,申传文,白尔义,汪志娟;铝多孔表面换热管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及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18 孙淑凤,吴裕远;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杜立群;姬学超;曹强;王舒萱;;基于微电铸工艺的金属铜沸腾换热表面的制作[A];第18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19年
2 俞丽华;马国远;许树学;;表面活性剂对水在负压下沸腾换热影响的讨论[A];第十一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高赞军;袁晓蓉;王学会;吴美;李鹏;韩晓红;陈光明;;R161在水平光滑管中的沸腾换热特性研究[A];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周小清;柳建华;张良;吴昊;廖裕恺;;R290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宫晓彬;柳建华;张良;吴若菲;陈新波;;二氧化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进展[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彭浩;丁国良;姜未汀;胡海涛;高屹峰;;纳米制冷剂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南晓红;韩晓霞;刘咸定;;空调替代工质R404A在水平内螺纹管中的沸腾换热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8 刘宁;孟勐;彭晓峰;;平板型热管蒸发段沸腾换热的强化[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毕胜山;史琳;;纳米制冷剂TiO_2/HFC134a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凤琴;尹曼莉;李相旺;张文龙;詹春;;基于沸腾模型的汽油机缸盖温度场仿真[A];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C];2019年
11 郑志皋;黄理浩;陈榴;陶乐仁;;φ19.05mm水平单管管外凝结与沸腾换热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论文集[C];2018年
12 邓硕;田兆斐;陈丽娟;丛腾龙;;基于FLUENT的垂直环形窄缝流道内全流型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13 陈海波;袁兆成;于秀敏;方华;;某汽油机机体温度场计算与分析[A];201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4 杨勇勇;曹夏昕;雷文静;田旺盛;;C型管束管外池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5 周宏军;鞠颂东;贾国平;王晓慧;王磊;;圆柱工件淬火冷却过程温度场的数学模拟[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1998(7)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7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6 张扬;周正军;;层冷传热模型参数的优化[A];2009年全国热轧板带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7 臧润清;刘琦;李星;;直接膨胀供液与重力再循环供液制冷系统的性能对比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2条
1 王珏;表面活性剂强化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陆祺;窄小流道内两相界面特征对流动换热与流动失稳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3 薛怀生;多壁碳纳米管沸腾换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高明;电场中弯月面蒸发特性及肋表面与光滑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郭雷;微细通道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及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邓冬;回转弯道对竖直U型管内液氮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周刊;微细矩形窄通道内微纳结构修饰表面的强化沸腾换热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8 尹训彦;纳米流体强化沸腾换热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0年
9 胡自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池核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10 孙志坚;电子器件回路型热管散热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1 徐广展;含内热源球床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12 M.G.捷曼尔;两相热虹吸管传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岚;纳米多孔结构和表面热阻对液氮淬火换热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武志伟;冷却介质对内燃机冷却水腔内沸腾换热影响的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3 高林松;微纳结构表面强化内燃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基础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4 杨志鹏;微小通道换热器内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5 张晔;HFO1234ze管外沸腾换热及其动态特性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年
6 尚靖武;过冷流动沸腾换热气泡行为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7 杜玉浩;发动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8 张楠;微细通道多孔介质复合沸腾换热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9 韩金蓉;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10 赵美文;二硫化钼基底上超薄水膜沸腾换热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1 罗以涵;幂律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与沸腾换热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12 侯刘闻迪;表面形貌对内燃机冷却水腔内沸腾换热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13 朱楠林;柴油机冷却流道内沸腾换热两相流模型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14 蒋京楷;氨/盐溶液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及在线浓度测量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5 陈苏杭;替代工质R245fa管外沸腾换热及强化[D];重庆大学;2018年
16 李柯桥;喷射-吸收式制冷循环理论研究及R290-oil沸腾换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7 刘越;NH_3-NaSCN工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8 林秦汉;小管径水平管内R290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19 郝炜;记忆合金表面微细结构沸腾换热智能强化与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20 姬学超;金属铜强化沸腾换热表面的制作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丹 雷风雨;三相流蒸发沸腾换热技术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