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从专利质量的角度把控高校专利发展方向,尽快建立它们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对我国实现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和标杆管理理论构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根据专利从产生到专利权失效的整个生命周期将专利质量分为专利创造质量、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维持转化质量三个维度,对专利质量的概念进行更加清晰完整的阐释。其次按照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客观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独立性原则,在各维度下选取相应的指标,并分别利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然后运用TOPSIS法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进行排名,通过对比熵权-TOPSIS模型和变异系数-TOPSIS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最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从三个层面对样本数据中的111个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整体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象,标杆高校与排名靠后的高校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南方高校的专利质量整体优于北方,江苏省可作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发展的标杆省份。在时间演进层面,1985年到2001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专利质量指数也呈现大幅度波动的现象;2002年到2015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且增加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专利质量指数相比前一阶段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二级维度下,专利创造质量从2009年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则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线,专利维持转化质量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有过短暂的上升趋势,但在2005年之后就不再上升。在技术领域层面,八大IPC部类中D部类专利质量排名最高。G部类和C部类的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排名都处于靠前位置,因此将它们作为重点技术领域。浙江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清华大学和苏州大学在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排名靠前,说明它们对于相关技术的培育和运营模式值得其余高校进行借鉴与学习。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标杆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在重点技术领域乃至整体专利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和标杆管理理论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不仅拓展和丰富了专利质量相关理论,也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