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学生校园行为的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既有高校开始迅速扩张来适应时代发展,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既有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自身也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配套设施的不足。国内外学者现对高校规划与建筑形式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对于高校内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和指标配比研究较少,服务设施是学生日常所需,影响着学生日常用时、生活品质,对于学生生活、学习影响重大。本课题选取既有高校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行为学方法进行研究,为高校服务设施规划、空间布局以及数目量化配比提出一定的理论支撑。以校内学生行为特征作为出发点,选取大连市三所具有代表性的既有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观察法和地图标注法分析学生在校内路径流线和热力分布等等,并实地调研服务设施且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得出学生对服务设施现状满意度和服务设施布局的想法,并用SPSS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影响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和不同“院系”、“性别”前提下不同因素的差异性,将行为特征与服务设施分布进行比较,找出服务设施布局存在的弊端;通过空间句法建立三所学校的模型,分析服务设施周边道路可达性、空间整合度和视线可见元素等,找出适宜服务设施布局的位置基于前四个章总结出的学生行为特征、设施布局影响因素以及适宜布局位置,归纳分析出以下特征:(1)学生校内行为特征:不同院校中,学生在教学区停留时长与教学区和生活区距离呈正相关,且停留时长超过3小时,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学生对于教学区服务设施净需求与性别有关,且女性对于设施净需求高于男性。(2)空间句法模型:三所既有高校可理解度采用回归系数R2都不高,在0.20左右,代表既有高校校园之中建筑较多,相互遮挡所以视线通透性并不强,校园中视线可见元素程度较低,代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学生进行服务设施的获取;校园中部区域道路整合度通常较高,然后整合度向四周逐渐递减,生活区、教学区服务设施数目上都较为充足,但是在两个区域过渡区域则容易出现道路空间整合度与服务设施分布耦合关系匹配度低的现象,这些区域服务设施数目、种类通常不足。(3)服务设施量化配比:将三所高校调查问卷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生活服务类设施数目约占15.00%左右;配套面积约占25.00%,餐饮零售类设施数目约占70.00%左右;配套面积约占30.00%,自助学习类设施数目约占15.00%左右;配套面积约占45.00%。最后第五章对三所既有高校分别提出基于现状补充设施和改变现状布置设施两种可行性策略,且采用环境行为学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令希图书馆标准层交通空间进行实地观察,提出服务设施内部空间布局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