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角下海草房聚落生活空间再生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大背景的驱使下,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生活方式和以乡村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激增,历史村落正面临着更新与改造。海草房这种被称为“民居活化石”的北方农宅,在城市化的洪流中依然难以幸免。而在部分海草房改造项目中,人们的生活空间并没有因为改造设计而获得较好的改善,并且部分村落丧失了其历史风貌,呈现出千村一律之景象。在此大背景下,作者通过研究生期间对威海荣成海草房聚落的深入调研与研究,同时结合本专业所学习的知识,试图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对海草房聚落生活空间进行改造与优化,为海草房建筑的保护与再生提出新思路。目前国内海草房研究,主要以当地海草房历史文化、海草房生态系系统与海草房建造技术为主,并没有较为详细的针对海草房建筑空间艺术价值以及改造策略的专项研究。本文将以胶东沿海地区宁津所镇海草房聚落的生活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黑川纪章的著作《新共生思想》及其建筑作品两个层面,分析其理论中“圣域”和“中间领域”的内在含义,并以共生的视角,构建可以用来解决海草房聚落生活空间诸多问题的设计方法逻辑框架。由于现存海草房聚落存在不同程度破坏,很难从某一个村落进行概括说明。因此,作者对荣成市宁津镇的渠隔村、八河孔家村、宁津所村、留村、万马邢家、东墩村、洼里七个历史悠久村落进行三次实地调研。记录并整理各个村落海草房建筑的空间形态、营造工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细部等。进而依据共生理论中的“中间领域”概念,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功能置换、既有功能优化、新旧建筑共生、室外生活空间优化四个方面,对传统民居改造常用的设计手法进行类型化研究,并与所调研的海草房传统空间形态相结合,提出不同情况下适用于海草房生活空间再生的设计方法。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引介本人参与完成的2019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银奖作品验证本文研究成果,并总结研究结论。作者也将研究过程中所参考的案例进行整理附于文末,为之后研究海草房保护与改造的各领域学者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