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TiNi形状记忆合金丝/AI基复合材料中TiNi合金约束态相变的研究

郑雁军  
【摘要】: 智能材料系统是八十年代末期提出的一个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立即 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智能材料系统的研究得到了较 大的进步,并且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全新的研究领域。形状记忆合金 (SMAs)是智能材料系统中最重要的组元之一,具有感知驱动双重功能,可以 用作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中应力、温度、电场、磁场等的变化,也可以用作 驱动器改变智能材料系统的形状、位置、应变、刚度、自然频率和阻尼等性 能。SMAs还可以很容易地制成带状、颗粒和丝,并复合到其他材料中形成 复合材料。SMAs复合材料的研究属于材料系统智能化的基础研究之一。 以往的工作中多以高分子材料作为机敏复合材料的基体,以金属为基体 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尚未具有基本的机敏行为,这是 由于金属基机敏复合材料的研究中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的问题难以解决: 1)NiTi合金与金属基体间绝缘膜的制备。 2)复合材料的界面控制。 3)复合材料中NiTi合金丝的约束相变特性。 本文用热压法制备了TiNi丝/Al基复合材料,并采用DSC、SEM、 XRD、膨胀应变测量、划痕法对复合材料中TiNi合金的约束态相变进行了系 统研究,其中的创新性工作及有关重要结论总结如下: 研究了预应变对TiNi合金丝逆马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TiNi合金 逆马氏体相变温度A_s和A_f随着预应变的增大而升高,而(A_f—A_s)随着预应变 的增大而降低,当预应变超过7%左右时(A_f—A_s)达到最小值,预应变继续增 大时(A_f—A_s)保持最小值不变。逆相变热焓随着预应变的增大而升高,当预应 变为7%左右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预应变的进一步增大而降低。相变温度 的升高,(A_f—A_s)的降低和相变热焓的升高都与弹性能在预应变过程中的释放 有密切关系,而弹性能的释放是预应变引起的马氏体变体再取向的结果。 研究了预应变后TiNi丝/铝基复合材料在加热时TiNi合金丝的相变特 征,结果表明:TiNi合金丝在不同相组成状态下预应变,其相变特征有很大 不同。若TiNi合金处于马氏体状态时预应变,则DSC加热曲线上出现一个 摘要 吸热峰,其面积随着预应变的增大而减小,其开始结束温度随着预应变的增 大而升高。若TINi合金处于母相状态时预应变,则DSC加热曲线上也只出 现一个吸热峰,其面积随着预应变的增大而减小,但其开始结束温度不受预 应变的影响,且与未预应变试样的开始结束温度基本相同。若预应变时TINi + 合金中同时有母相和马氏体相,则DSC加热曲线上同时出现两个峰,每个峰 的面积均随预应变的增大而减小,其中一个峰的开始结束温度随预应变增大 而升高,另一个峰的开始结束温度不受预应变影响。本文提出了马氏体自拉 伸过程及马氏体变形度的概念。 研究了热循环对预应变后TINi合金丝/铝基复合材料在加热时TINi合 金丝相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预应变样品相比,预应变样品的马氏 体逆转变开始温度在第一次加热过程中明显升高;在第二次加热过程中,马 氏体逆转变开始温度降低,与未预应变样品基本相同。随热循环次数继续增 加,马氏体逆转变开始温度略有降低,当热循环次数超过30次后,马氏体逆 转变开始温度几乎保持稳定。在最初的几次循环中相变热烩随着循环次数的 增加而迅速增大。在随后的循环中相变热烙的增大趋势变缓,当循环超过30 次后相变热焰基本不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以工程应用为目的,对TINirAI基复合材料进行了模型处理。基于马氏体 体积分数对温度偏微分与自由能差对温度偏微分呈线性关系的事实,通过对 实验曲线的模拟,提出一种新的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公式。从修正的克劳修斯 一克拉琅龙方程出发,建立了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回复力和温度的关系,可 以在较大预应变条件厂使用,适合于工程应用。利用1”anaka模型以及在Tanaka 模型基础上所建立的复合材料的模型,分析了TINi合金丝/AI基复合材料的 热收缩应变,以及复合材料中TINi合金丝发生逆相变过程中马氏体分数与温 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马氏体分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非近似线性,而是随着 预应变的小同、加热冷却过程的不同而变化的,在具体的使用时应根据不同 的情况具体分析。 探索研究了水热法原位制备TINi合金表面绝缘膜,结果表明:薄膜的生 长与 Ti金属元素和 O元素在 TINi合金中的扩散密切相关。薄膜的最大击穿 电压可达80V。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建淦;牛中杰;毛江虹;曹继敏;杨宏进;杨华斌;;TiNi形状记忆合金真空感应熔炼工艺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06期
2 ;医用TiNi形状记忆合金在中国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5期
3 江盛玲;华幼卿;;聚碳酸酯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1年05期
4 周连东;江楠;;ASME应变强化本构模型及压力容器安全裕度分析[J];压力容器;2011年06期
5 张德丰;杜重麟;孙文兴;王望;蒋励;;TRIP钢的实验研究进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李艳锋;米绪军;尹向前;高宝东;;热处理对TiNi形状记忆合金回复稳定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1年08期
7 杨峰;牛长胜;张文龙;;塑性应变和时效处理对碳锰钢组织结构的影响[J];冶金信息导刊;2008年05期
8 司乃潮;郑利波;司松海;李镭;翟玉敬;;冷变形和中温处理对TiNiCr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1年07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仁波;刘春雨;涂福泉;陈奎生;;伪弹TiNi合金泥浆冲蚀磨损行为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曲炳郡;夏善红;李路明;王立鼎;;TiNi形状记忆薄膜的光刻新工艺[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3 刘亚;陈民芳;胡荣香;朱胜利;崔振铎;杨贤金;;TiNi/HA生物复合材料的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田青超;陈家光;陈亦峰;吴建生;;TiNi-Pd形状记忆合金的高温氧化[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5 唐志平;张会杰;;TiNi圆柱壳径向动态冲击响应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杨晓平;;TiNi-环抱式形状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杨祥;丁岳伟;陈尚松;;嵌入式网站家庭测控系统开发[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毛圣成;韩晓东;张泽;;用EBSD研究TiNi合金板材显微组织结构和晶粒择优取向随轧制进化的规律性[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9 刘立武;张震;刘彦菊;冷劲松;;介电弹性体薄膜驱动器的驱动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高永辉;李重河;国子明;庞威;鲁雄刚;丁伟中;钟庆东;;耐火材料与TiNi合金熔体的界面反应[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雁军;TiNi形状记忆合金丝/AI基复合材料中TiNi合金约束态相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李岩;机敏复合材料中TiNi形状记忆合金约束态相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3 肖光春;基于局部法的预应变下高强钢断裂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李洪梅;TiNi形状记忆合金与不锈钢异种材料激光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范志国;超细晶纯Ti及TiNi合金制备及其组织与力学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吴会民;TiNi相变固支梁的冲击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刘晓鹏;TiNi形状记忆合金薄膜显微结构及相变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王振霞;钛合金表面Ni改性层韧性及耐磨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9 莫华强;TiNiNb形状记忆合金的性能研究及其作为中温管接头的优化设计[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张莉;钢结构刚性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兰;不同预应变方式对超低碳钢烘烤硬化性能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家骅;形变对富Ti的TiNi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拉伸以及记忆性能影响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3 李传吉;纳米SiO_2颗粒增强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周志男;搅拌摩擦加工制备TiNi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5 郭宝;等通道角挤压变形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裴丽丽;生物医用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林福柱;TiNi合金薄膜溅射压强对其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8 吕晓春;TiNi形状记忆合金电阻钎焊技术的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孙振铎;TiNi合金管反挤压工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李震;预应变对不同组织合金钢缺口试样断裂行为的影响[D];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陶少清;以先进的显微组织控制技术生产汽车板[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2 张建中;温差电技术发展新动向[N];中国电子报;2001年
3 褚幼义;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新贵族[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4 陈小彬;记忆合金在我国[N];光明日报;2001年
5 ;薄钢板开发现状和未来展望②[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6 肖英龙;贮罐和压力容器用高性能系列钢板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