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高拱坝孔口配筋与抗裂问题研究
【摘要】:
拱坝的孔口附近区域在坝体自重、库水压力、孔内水压、温度和徐变等多种作用影响下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从而导致孔边混凝土开裂,对大坝的整体安全性造成影响,因此须进行配筋。传统的配筋方法是采用弹性理论计算孔口周围的应力分布,用应力图形法进行孔口的配筋计算。这种方法不能反映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的非线性性质以及混凝土开裂后引起的应力重分布,并且不能有效地控制孔口的开裂,按照此方法计算的配筋量往往偏大。本文采用试验研究与计算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小湾工程,对拱坝底孔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混凝土开裂、裂缝扩展和孔口破坏规律,以及配筋方式、数量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提高孔口的抗裂性能和限裂性能进行有益的探讨,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地设计拱坝孔口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有:
1)通过17块带圆孔钢筋混凝土板的试验,研究在荷载作用下孔口周围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分布和孔口开裂、破坏规律,以及不同的配筋方式和数量对孔口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发展及孔口破坏的影响,为验证有限元分析模型及非线性分析程序的可靠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建立新的孔口配筋设计方法提供基本试验资料。
2)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试验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试验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的比较,验证有限元模型及分析程序的可靠性,并利用数值分析手段进一步研究孔口的开裂、裂缝扩展规律。
3)基于钢筋混凝土间的粘结应力分布函数,推导了开裂后的钢筋混凝土轴拉构件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了开裂分析模型,并通过引入钢筋混凝土构件开裂强度表达式,考虑了混凝土应力在构件纵、横两个方向不均匀分布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开裂的影响。将该一维模型进一步推广至二维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中,并利用该模型对试验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该模型不仅有效地反映了配筋率、裂缝间距以及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特性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开裂后性能的影响,并且很容易在现有的有限元程序中实现。
4)对小湾拱坝的1~#底孔进行了三维非线性分析,研究了孔口在坝体自重、库水压力、孔内水压力和库水温度影响等作用下的孔口应力分布、混凝土开裂、裂缝发展规律以及配筋对孔口开裂和裂缝扩展的影响。由于孔口与大坝体型相差悬殊,在分析中采用了子模型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大大节省了计算时间,而且降低了网格剖分的难度。
5)对1~#底孔在最不利工况下的不同断面,考虑不同的配筋情况,进行了二维非线性分析。根据模型试验和二维、三维非线性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拱坝孔口结构配筋公式。其形式基本与线弹性配筋公式保持一致,沿用线弹性方法进行计算,通过配筋的调整系数来考虑钢筋和混凝土非线性性质影响。
6)根据已有的钢纤维混凝土基本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SFRC)的有限元模型,对小湾拱坝的1~#底孔断面进行了非线性分析,研究了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采用不同厚度的钢纤维混凝上增强层和不同掺量的钢纤维对孔口抗裂、限裂性
能的影响。
|
|
|
|
1 |
孔令兵,李新;高坝工程技术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11期 |
2 |
徐福卫;陈海玉;;坝前基岩高坎对高拱坝坝踵应力的影响[J];水电与新能源;2010年01期 |
3 |
彭新民,王富强,杨敏,马斌;拉西瓦高拱坝水弹性模型基础确定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年05期 |
4 |
马君寿;加强拱坝问题研究提高拱坝设计水平——马君寿同志在高拱坝学术讨论会上的总结发言摘要[J];水力发电;1981年06期 |
5 |
曾朝文,郭新生,张周平;龙头寨高拱坝溢流堰挑梁预制吊装施工技术[J];江西水利科技;2002年S1期 |
6 |
宋战平,李宁,陈飞熊;小湾非整体拱坝的抗震稳定性数值仿真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
7 |
孙五继,焦爱萍,张耀先,刘沛清;高坝挑射水流对岩石河床冲刷的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技术;2005年07期 |
8 |
张光斗;张光斗院士的来信[J];水电站设计;2005年03期 |
9 |
田景环;翟雯航;;高拱坝下游消能防冲方案选择的数值方法[J];广东水利水电;2005年06期 |
10 |
杨令强;武甲庆;秦冰;;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岩石地基对高拱坝的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
11 |
郑克红;郑炳寅;;高拱坝施工期温度徐变应力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2 |
陈厚群;高拱坝抗震设计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2000年09期 |
13 |
周维垣,陈兴华,杨若琼,沈大利,赵吉东;高拱坝整体稳定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3年01期 |
14 |
邴凤山;国家科技攻关与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J];水力发电;2004年12期 |
15 |
王品江;王进廷;周元德;金峰;徐艳杰;;强震区高拱坝抗震措施比较[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年04期 |
16 |
涂劲;陈厚群;张伯艳;;高拱坝体系整体抗震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01期 |
17 |
李海涛;陈雷;;龙桥水电站拱坝泄洪表孔布置设计[J];湖北水力发电;2007年S1期 |
18 |
Б.М.契克瓦施维里;胡明龙;;高拱坝双层孔泄流的水力学计算[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82年02期 |
19 |
蒋兴黔;我国首座碾压混凝土重力高拱坝建成蓄水[J];水利水电技术;1993年10期 |
20 |
强天驰,寇晓东,杨强;拱坝工程实例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