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飞秒泵浦—探测光电子能谱研究双原子分子的波包动力学过程
【摘要】:飞秒激光技术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实时监测和控制分子反应动力学过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分子反应动力学机理。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化学反应的精确量子动力学研究,发展了许多种研究方法。目前,含时量子波包动力学方法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有效理论工具。该方法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出发,能够实时地描绘原子核在分子势能面上的运动,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飞秒泵浦—探测光电离技术已经成为探测分子反应动力学过程的一种有效实验技术。由于电离过程既能提供离子又能提供光电子,而离子信号探测提供了时间分辨的质谱和动能谱,光电子谱提供了与内部波包演化有关的分子反应动力学信息,因此飞秒泵浦—探测光电子光谱技术已经用宋研究由超短激光脉冲操纵的分子反应动力学过程。
在过去二十年中,人们采用弱激光场研究了很多NaK分子解离与电离动力学过程。在NaK分子的光谱学研究中,除了6~1∑~+态以外,其它较低的电子激发态和基态都被广泛地研究过。6~1∑~+态最近被发现,它有一个双阱结构。NO分子具有丰富的里德伯态和价态,它是人们研究最多的双原子分子之一。
本文采用含时量子波包方法计算飞秒泵浦—探测光电子谱,研究强激光场下NaK分子6~1∑~+双阱态的波包演化过程;探讨NO分子里德伯态和价态之间的布居和电荷转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激光参数可以控制波包在两个势阱中的分布以及在两态间的转移;可以在双阱态的势垒上监控波包的分裂;可以从电离光电子信号中提取有关6~1∑~+态的波包动力学信息。对于NO分子,我们发现NO分子的价态B~2П对光电子能谱有明显影响;在非绝热耦合作用下,部分里德伯态的布居能够涌入价态并且被其捕获;从里德伯态到价态的电子转移出现在C~2П和B~2П势能曲线的交叉区域;时间分辨光电子谱与C~2П-B~2П耦合、泵浦和探测脉冲之间的延迟时间有关,C~2П-B~2П耦合使NO的光电子能谱变得非常复杂。
本文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对控制化学反应有一定的意义。含时量子波包方法是研究分子在飞秒脉冲激光场中激发和电离动力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
|
|
|
1 |
袁峰,丁世良;强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多光子激发的李代数方法[J];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
2 |
杨淞,姜波,沙国河,徐大力,楼南泉,解金春;用质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飞秒强场中的电离动力学[J];化学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
3 |
冯晨晖,沈学英;双原子分子与表面的LEPS作用势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1年03期 |
4 |
胡宗球;双原子分子键能的半经验计算[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
5 |
;激光化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9年06期 |
6 |
宫宝安;双原子分子的零级波函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0期 |
7 |
丁世良,燕子杰;双原子分子散射中的动力学代数[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0年S1期 |
8 |
刘文剑;邓从豪;;双原子分子在改进的Morse势下的振动一转动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93年03期 |
9 |
程兆年;双原子分子最大转动量子数和振动量子数的依赖关系[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65年02期 |
10 |
朱正和;许宗荣;傅依备;孙颖;;少电子双原子分子的势能函数[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2年01期 |
11 |
黄时中,丁明桐;核电偶极矩对双原子分子里德保态量子亏损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2 |
刘启能,冯灏,孙卫国,李绚;用新的双原子分子解析势能函数——ECM势研究异核双原子分子势能[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13 |
谷秀娥;Ⅱ态双原子分子的碰撞量子干涉角[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14 |
付继军,简虹,邱开雄,喻芳,黄大荣;电负性和双原子键能的一种简单算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03期 |
15 |
云中客;;超冷分子[J];物理;2009年08期 |
16 |
周恒为;夏莉艳;张新阳;;微扰论计算Varshni势的能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7 |
B.Welleghausen;郑绍国;;连续波激光器的双原子分子钠的振荡[J];应用激光;1980年01期 |
18 |
罗明道;;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讨论双原子分子单键的离子性[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4年04期 |
19 |
金凤,张春娥,马祖光;锂双原子分子的~3∑_g~+—~3∑_u~+准分子跃迁与紫外吸收谱[J];中国激光;1986年09期 |
20 |
陈国夫,A.芬琪,W.西拜特,W.斯利特;飞秒激光脉冲的生产与应用研究[J];光子学报;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