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的韧脆转变行为研究
【摘要】: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海上石油平台在海冰的作用下会发生自激振动现象,并能造成
很大的危害。分析表明,冰致平台自激振动发生在冰的韧脆转变的冰速范围内。为了明
确自激振动的产生机理,建立力学模型,必须研究韧脆转变机制。本文从冰的基本力学
行为研究入手,通过宏观、细观及微观三方面对冰的韧脆转变过程进行研究。
论文的第二部分对微裂纹的形核机理及扩展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韧脆转变实际
上是裂纹活动的直接后果,因此,要想对韧脆转变进行研究,就一定要对裂纹的活动有
比较深入的了解,包括微裂纹的形核及扩展等。本文的这一部分详细回顾了前人在裂纹
观测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微裂纹的形核及扩展机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及总结,
并给出裂纹形核和扩展条件。裂纹形核主要是通过位错堆积、晶界角源及弹性各向异性
三种机理产生的。裂纹的扩展主要是通过摩擦型裂纹扩展,即翼型裂纹扩展。
论文第三部分分别从微观、细观和宏观三个方面阐述了韧脆转变机理及判据。韧脆
转变的微观模型主要是由Rice和Thomson提出的位错发射与解理断裂竞争机制。这一
模型对韧脆转变进行了定性的研究,但没有办法给出定量的结果。韧脆转变的细观机理
是依据裂纹尖端的塑性区大小来进行判断,这一方法可以给出韧脆转变的定量性结论。
韧脆转变的宏观模型综合考虑了宏观及微观机理,并且用能量把他们有机的结合到了一
起,直接给出总应变率。本章最后部分研究了温度、晶粒尺寸、预裂纹、加载方式及裂
纹愈合等因素对韧脆转变的影响。
文章的第四部分阐述了淡水冰单轴压缩实验的设计及研究。实验采用柱状冰,温度
控制在-10℃,晶粒尺寸的平均值大约为5mm,冰试件尺寸为20×10×5cm,加载速率控
制在10-3-10-5/S内。通过常应变速率的单轴压缩实验,观测了淡水冰韧脆转变过程的宏
观破坏现象、裂纹的开裂及扩展,并给出合理解释,同时获得冰韧脆转变点时的应变速
率,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
|
|
|
1 |
吕震宙,岳珠峰,冯蕴雯;韧脆转变的一种细观随机模糊统计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年10期 |
2 |
李洪升,岳前进,郑靖明,朱元林;海冰韧脆转变特性的宏微观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
3 |
张希明;麻友俊;何百锁;李晓民;;灰鹤秋季迁徙行为研究[J];四川动物;2010年01期 |
4 |
张玥;孙巧奇;徐志鹏;刘志伟;李彦杰;李晓民;;凤头鸊鷉繁殖前期行为研究[J];野生动物;2010年01期 |
5 |
丁敏;;基于环境感知因素的美国旅华游客决策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22期 |
6 |
邵强;韩礼红;;界面强度错配对中间纯铝层韧脆转变的影响[J];科技风;2008年16期 |
7 |
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
8 |
周利;预扭应变钢的损伤与拉伸破坏特性[J];固体力学学报;1994年02期 |
9 |
;分手并不那样痛[J];新知客;2007年12期 |
10 |
熊玉竹;周斌;李欣;郝智;田瑶珠;;尼龙-6的准韧性特征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1 |
吕宝桐,李涛,郑修麟;16Mn钢低温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预测[J];机械工程学报;1994年S1期 |
12 |
张永伟,王自强;分子动力学方法在研究材料力学行为中的应用进展[J];力学进展;1996年01期 |
13 |
岳前进,毕祥军,黄茂桓,彭万巍,高向群;人造柱状冰韧脆转变区裂纹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1995年S1期 |
14 |
周国辉,褚武扬,周富信;温度和加载速率影响位错发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1999年04期 |
15 |
徐斌;;我国企业管理人员败德行为研究[J];科技广场;2007年08期 |
16 |
王敏慧;简介行为研究的发展[J];动物学杂志;1981年02期 |
17 |
洪建明,赵晓宁,刘毅,林栋梁,汪德宁,陈达,陈世朴;PST双相TiAl类单晶中1/2<112]位错的行为[J];电子显微学报;1996年06期 |
18 |
刘选珍;冷勇;杨和彬;赵波;邓家波;毛杰;罗福桃;邓庆波;万世东;;自然哺乳长颈鹿的幼仔行为研究[J];四川动物;2009年04期 |
19 |
孟广琳,张明远,李志军,严德成;渤海平整冰单轴抗压强度的研究[J];冰川冻土;1987年04期 |
20 |
;生物单分子行为研究——多学科交叉的具体体现 我国“生物科学中的单分子行为研究”重大项目启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