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多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试验研究
【摘要】: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其中微观方法即为有限单元法,此方法虽然准确,但耗费大量的机时,很难运用到实际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分析中。因此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时程分析,宜采用宏观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提出一种更加完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宏观力学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
作者随后对国内外目前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柱的宏观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分析,对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普遍存在的局限性是认为剪力墙是先发生弯曲破坏,然后才发生剪切破坏。故将剪切刚度的变化与轴向刚度的变化分开考虑,分别采用不同的滞回模型加以模拟。而实际上,轴向刚度的变化必然引起剪切刚度的变化。在本文中作者将这一问题加以改进,提出了改进的多竖线模型。对于轴向刚度将钢筋和混凝土分别采用不同的滞回曲线进行模拟,而剪切刚度的变化随着轴向刚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从问题的合理性和简单性出发,在钢筋混凝土柱的宏观有限元模型中仍采用相同的滞回曲线。
为验证本文提出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宏观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作者进行了9片不同剪跨比和轴压比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拟静力试验,得出一些对工程有益的结论。并采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对试验过程进行模拟,所得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然后作者进行了钢筋混凝土偏心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对偏心结构的空间反应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宏观有限元的方法编制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非线性分析的程序,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证明本文的理论和程序是合理有效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实际的对称和偏心结构进行了单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通过本文研究,作者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一定范围内,若剪跨比一定,则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随着轴压比的增加,其承载能力将提高,刚度提高,但延性下降。
(2)剪跨比是决定剪力墙破坏形式的重要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剪跨比越小,则破坏形式越趋于剪切破坏,剪力墙承载能力提高,但呈现脆性。剪跨比越大,则破坏形式越趋于弯曲破坏,剪力墙承载能力降低,剪力墙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
(3)从剪力墙的破坏现象看,对于剪切破坏的剪力墙,破坏非常突然。在位移控制加载阶段的后期,在刚度和荷载都退化不大的情况下突然破坏,使刚度和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在工程设计中应避免。对于弯曲破坏的剪力墙则延性较好,滞回曲线丰满,耗能能
|
|
|
|
1 |
梅毕祥;贾益纲;;ANSYS,ADINA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与算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
2 |
李兵;李宏男;;偏心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3 |
邹立华,王克海;用多微段变刚度杆单元分析钢筋混凝土斜拉桥的非线性地震响应[J];应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
4 |
Naohiro Nakamura;Naohiko Tsunashima;Tomio Nakano;Eizaburo Tachibana;;循环荷载下圆柱和I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能量消耗与损伤分析[J];钢结构;2009年06期 |
5 |
凌国飞;;纵筋布置形式对钢筋混凝土宽肢L形截面柱延性影响的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年02期 |
6 |
杨红;高文生;王志军;;空间框架简化为平面模型的抗震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
7 |
刘哲锋;苏志力;杨伟军;;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合理性判别的简化方法[J];建筑结构;2010年04期 |
8 |
施卫星;符佳勇;李振刚;;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排架结构温度作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03期 |
9 |
何放龙,张作鹏,樊光发;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压异形柱构件非线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0 |
乔虹;;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11 |
刘红梅,金江,王海霞;钢筋混凝土开孔梁试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
12 |
吴健雄;;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静力非线性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06期 |
13 |
戴本良;;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柔性桥墩水平力与水平位移的非线性分析[J];河南科学;2008年10期 |
14 |
曹万林,高树军,田宝发,尹恩太;钢筋混凝土T形柱的非线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1期 |
15 |
鲁一晖;董毓新;周永平;;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分析的协调元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16 |
蒋大骅;梁业凡;;井格梁的非线性分析及设计[J];结构工程师;1989年03期 |
17 |
孙宝俊;吕志涛;;钢筋混凝土双向受拉构件破坏面分析与承载力计算[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18 |
焦俊婷,林轶红;位移控制法在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J];嘉应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9 |
杨子江,周世军;钢筋混凝土曲线箱梁非线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
20 |
刘建新;王红囡;;新型隔层错跨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分析[J];工业建筑;2006年12期 |
|